人們可能會認為,擁有龐大的華人社區和相對靈活的商業模式的矽穀應該是最有能力適應中國市場要求的地方。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美國投資者和企業家經常談論的是,盡管中國是一個擁有巨大機遇的龐大市場,但他們完全不知道從何處下手進入這個市場。在中國取得成功的美國風險基金寥寥無幾,美國軟件和消費互聯網公司在中國市場取得成功的例子也非常有限。
美國人普遍認為,中國大力推行超級保護主義,不歡迎外國企業。但實際情況恰恰相反。美國企業試圖在中國發展,但沒有掌握競爭環境(包括定價和有效的商業模式)和運營的基本要素(比如在當地招工、理解中國的激勵措施和建立合適的管理結構等)。
當億貝公司在中國推出C2C(消費者對消費者——本網注)的概念時,該公司并未面臨重大的監管障礙。然而,由於億貝未能認識到并適應中國顧客的需求,該公司將市場領導權讓給了阿裡巴巴的淘寶網。
例子還不止這些:Groupon團購網雇用外國經理來領導中國的本土團隊;優步使用電子郵件地址(在中國很少使用)注册,而不是微信和手機號;愛彼迎花了3年時間才找到一位當地領導人。這些本來都是可以預防的錯誤,但是卻因以不變應萬變的傲慢態度和對當地市場缺乏了解而一再發生。
中國崛起的速度和規模令美國學術界、政界和商界猝不及防。解決這種狀況的第一步應該是確保美國學生更深入地融入中國語言、文化、歷史和經濟之中。
雖然對美國學生來說中國不是一個容易進入的門戶,但美國的教育機構也在自築壁壘:為真正的新手提供的中文課程極少,對希望到中國留學的學生提出嚴格的語言能力要求。
目前尚不清楚什麼樣的警鐘能促使美國人采取行動。也許要等到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那一天。但到那時就太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