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蘇聯解體後莫斯科的首任市長兼著名的管理專家,加夫裡爾•波波夫認為,這是由於北京成功地將國家的主要政治力量即黨政機關變成了拉動改革前行的引擎。這的確非常重要。這是任何改革取得成果的前提。但我們有必要更為仔細地研究“新經濟政策”以及中國改革最初階段的特點。中國的經驗證明,只有經濟政策得法,才能打破意識形態所遭遇的窠臼與禁忌的壓力。北京做到了。相比之下,蘇聯的意識形態化程度要深得多。
從未偏離經濟方向
中國改革成功的秘訣、蘇聯功虧一簣的原因不只應當從中國的思維、也需要從俄羅斯的思維特點中尋找。
中國得以將“務實”這一改革要義徹底貫徹。北京并沒有選擇成為救世主,在歷史上,它也從未覬覦過全球霸權,包括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權,只是一直不斷地提升經濟實力。中國的改革從來沒有偏離過經濟這一主方向,這也是中國經驗和鄧小平所遺留的思想財富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中國實現了改革目標。它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也顯著提升了北京的政治威望。
務實主義決定了北京現今的路綫。它從未讓莫斯科停止驚奇。俄羅斯遭遇制裁,這是背離實用主義的外交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在此情況下,它非常希望加強與中國的戰略盟友關系。現在,這一關系還只停留於口頭上。中國一貫務實,只在那些對己而言最為重要的領域積極合作。顯然,排在首位的非能源莫屬。
全面引進中國經驗是不可能的,畢竟那趟列車早已駛離。但部分經驗即使不便為俄所用,至少也值得俄羅斯學習與考量。中國的經驗可以概括如下:首先,在這場歷史性的賽跑中,制勝點并非雄心與抱負,而是將實用主義貫徹始終;其次,增強一國在國際舞台上的政治威信的最可靠手段是提升經濟指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