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2日電/城鎮化是伴隨工業化發展,非農產業在城鎮集聚、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的自然歷史過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誌。特別是中國大力推進的新型城鎮化,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在有效延長經濟傳統增長動能的同時,加快形成新的增長動能,對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城鎮發展室主任、研究員歐陽慧文章分析,當前,中國正處於新型城鎮化深入發展的關鍵時期,一些新的發展態勢值得關注。
一是中國經濟增長空間位移促使新興中心城市崛起。近年來,中國不同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和質量差異日趨明顯,“分化”成為區域經濟運行的基本特征,使中國經濟增長空間發生部分位移。貴州、江西、湖南、安徽等對接沿海前沿省份及四川、河南等人口大省,經濟增速保持全國前列,帶動省內重點城市的經濟位勢提升,一批國家中心城市、新興節點城市、新興門戶城市正在崛起。
二是需求升級催生一批新型城鎮化的先進載體。中國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居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人們對城市生活特別是對城鎮人居環境和在城市工作生活的便利性、舒適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動中國城鎮建設模式的轉型發展。綠色城市、海綿城市、低碳城市等新型城市以及特色小(城)鎮、市民農莊等一批新型城鎮化的先進載體將加快發展。
三是人口流動的新態勢促使一大批縣城的增長潛力加速釋放。縣城是中國農村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中國城鎮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已經建成一批人口規模較大的縣城,成為帶動農村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近年來,隨著流動人口的回流以及城鎮化的推進,縣城人口規模擴張較快,但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發展明顯滯後,若加大扶持力度,縣城的增長潛力將加快釋放。
四是關鍵性新型城鎮化制度改革持續推進,將進一步釋放城鎮經濟增長潛力。近年來中國推動了一系列新型城鎮化制度改革,但與土地、人口等生產要素有關的關鍵性改革依然進展較慢。如果能以更大的勇氣,加大農村土地制度、戶籍制度、設市制度等關鍵性新型城鎮化的改革攻堅,將持續釋放改革紅利。
對此,需順勢而為,牢牢抓住這些積極因素,加大力度引導和支持,推動新型城鎮化的潛在發展空間轉化為經濟增長的現實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