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征就是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
中評社北京8月22日電/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但追根溯源,它首先是作為中國經濟發展新階段的標識性概念而提出的。對於高質量發展的理解和把握,不宜也不能停留於一般意義層面,而須從源頭入手,在清晰梳理其理論和實踐邏輯的基礎上,深化對高質量發展的規律性認識。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征就是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只有將高質量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相聯繫,深刻認識高質量發展是經濟發展的必經階段、契合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才能進一步增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揭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
人民日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高培勇文章表示,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個階段有一個階段的使命。高質量發展被擺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直接相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一個基本標誌,就是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這一重大歷史性變化,不僅標誌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而且對發展全局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新時代人民的需要不僅層次提升了——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範圍拓展了——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新時代制約滿足人民需要的主要因素,已由落後的社會生產轉變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認識到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已經轉變為美好生活需要,並且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已經取代落後的社會生產成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這意味著我們在找准社會主要矛盾的同時,也明確了解決當代中國發展問題的根本著力點。
準確理解“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這兩個關鍵詞非常重要。雖然美好生活需要和物質文化需要都著眼於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但後者立足的是物質短缺的客觀實際,關注並著力解決的問題是“有沒有”“有多少”;前者立足的是總體上實現小康的客觀實際,關注並著力解決的問題是“好不好”“優不優”。兩者所表述的顯然不是一個發展階段的問題。同樣,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和落後的社會生產雖均為滿足人民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但後者圍繞解決“有沒有”“有多少”問題而聚焦經濟體量和速度,追求的是“體量優勢”和“速度優勢”;前者則圍繞解決“好不好”“優不優”問題而聚焦質量和效益,追求的是“質量優勢”和“效益優勢”。兩者所表述的顯然也不是一個發展階段的問題。
綜上所述,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揭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也成為中國經濟邁上高質量發展之路的邏輯起點。
經濟發展階段變化揭示了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客觀必然性
文章認為,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關注並著力解決的問題必然有所不同,聚焦並追求的目標也必然有所不同。伴隨中國經濟發展進程而呈現的一系列階段性變化,揭示了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客觀必然性,同時也對新時代經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以往,面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並且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於落後的社會生產這一客觀現實,經濟工作自然要圍繞GDP的規模和速度進行,通過做大經濟總量和提高經濟增速來扭轉供不應求、短缺經濟的局面。在這個階段,關注並著力解決“有沒有”“有多少”,聚焦並追求“體量優勢”和“速度優勢”,是合乎發展規律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