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當前中國的具體情況看,三大傳統要素和三大新要素一起,共同形成了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奠定了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穩中向好的基礎。 |
中評社北京2月11日電/2019年12月以來,湖北省武漢市陸續發現了多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隨著疫情的蔓延,人們對經濟發展情況產生了疑問,對此我們必須清楚認識到,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
光明網發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馮俏彬文章表示,宏觀經濟學理論認為,對一國經濟而言,短期重點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長期則是促進經濟增長。短期而言,由於種種因素的擾動,反映宏觀經濟運行的指標總是處於不停的變化中,時上時下、時好時壞,有時各個指標之間協調一致,有時走向卻完全背離。比如,2019年,中國GDP增速、投資、進出口等指標總體上比較一致地反映出中美貿易摩擦的衝擊和影響,但CPI與PPI的走向則大幅度背離,其中更多反映的是生豬供求方面出現的劇烈變化。這些反映短期經濟運行狀況指標的變化,需要我們高度關注並及時採取對策,但卻不能由此推斷中國經濟的長期走勢。
分析一國經濟長期走勢,要更多地關注經濟的基本面,即供給一側的要素種類、數量及其組合效率。古典經濟學認為,決定長期經濟長期增長的要素主要有三個,即勞動力、土地、資本。
文章分析,從當前中國的具體情況看,除了這三個傳統要素,另外還有三個新要素,即科技創新、制度、數據。三大傳統要素和三大新要素一起,從數量、質量和效益等方面共同發力,共同形成了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奠定了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穩中向好的基礎。
第一,中國勞動力數量有所減少,但勞動力的質量卻明顯提升。人力、人才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龐大的人口紅利。2012年以來,中國16-59歲的勞動人口有所下降,勞動力成本也明顯上升,對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有不少的影響。但是,從總量上看,目前中國總人口突破14億人,勞動力約為9億,勞動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仍然在64%左右。更重要的是,隨著中國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現在中國基本實現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近年來,中國每年畢業的大學生人數都高達數百萬人。以2019年為例,畢業的大學生人數為874萬,如果再加上478萬的中職畢業生,僅一年就向勞動力市場輸送了1352萬高素質勞動者。所有這些,都推動著中國正在從“人口紅利”邁向“人才紅利”、從“勞動力紅利”提升到“工程師紅利”,這是支持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礎性條件之一。
第二,中國資金充裕,儲蓄率遠高於世界上多數國家。過去30多年,中國儲蓄率始終處於高位。如2000年中國儲蓄率為35.6%,此後一路飈升,到2008年達到了51.8%的峰值,其中居民儲蓄率從2000年的28.2%上升到2008年的37.3%。得益於高儲蓄率的有力支持,多年來中國的投資率也一直保持高位,這是相當長一個時期中國經濟高增長的資金保障。近兩年來,由於種種原因,中國儲蓄率有所下降,2018年為45.7%。但即使如此,無論與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儲蓄率仍然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比如,2016年,在經合組織(OECD)國家中,居民儲蓄率最高的3個國家分別為瑞士、瑞典和墨西哥,其數值分別為18.79%、16.02%、15.45%(2016年),相比之下,同期中國居民儲蓄率高達36.1%。2018年底,美國居民儲蓄率僅為7.6%,中國是其的5倍。如果再考慮到進入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FDI)始終保持高位,則發展經濟的資金更是充裕。這是支持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穩中向好的基礎性條件之二。
第三,中國城市土地資源趨緊,但總體上土地面積廣大、自然資源豐裕。隨著中國城鎮化水平的提高(2018年為59.58%),建成區面積快速擴大,許多省會城市特別是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近年來土地已趨於緊張,對一些產業發展形成約束條件。但是放眼全國、放眼城市和農村,總體而言中國土地面積廣大,自然條件也算得上良好。未來通過土地指標計劃管理方式的調整,通過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制度的改革,還能釋放出很大的土地和資源潛力,能夠滿足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這是支持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礎性條件之三。
第四,科技創新正在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技術進步是經濟繁榮的根源,創新是第一生產力。過去中國總體上處於技術的模仿和學習階段,近年來技術明顯躍升,在一些領域已不輸於發達國家。特別隨著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加快,政府和企業都更加重視科技投入,技術進步的步伐明顯加快。近年來,中國科技工作者發表論文的數量快速增加。根據有關統計,2009年至2019年,中國科技人員共發表國際論文260.64萬篇,排名居世界第2位。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2018年世界各國專利、知識申請情況,當年中國提交專利申請的數量為53245件,較上年增長9.1%,僅次於美國(56142件)。因此,雖然中國總體的科技水平距離世界一流還有差距,但經過多年努力,我們已經從過去的技術“跟跑”為主,到現在一些領域已逐漸趕上進入了“並跑”階段,甚至在個別領域已經進入了“領跑”。創新驅動正在成為支持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新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