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前夕,長安街沿線10處迎國慶主題花壇驚艶亮相。 |
中評社香港10月29日電/沒有哪個外交政策問題會比對華關系更困擾入主白宮之爭的勝出者。中國觀察家們已經就華盛頓下一步該怎麼做展開激烈的辯論。一些人贊成(美中關系)“重啓”,以緩和兩國緊張關系,回歸更具建設性的外交。另一些人則擔心這種重新設定,認為美國不能偏離強硬路綫。
美國彭博社10月27日報道《中國勢不可擋地崛起為超級大國是歷史重演》,文章說,下屆美國政府做出的選擇將至關重要。在美國艱難控制新冠疫情并重啓經濟之際,中國似乎變得更強大。第三季度中國GDP增長了4.9%,在世界大部分地區仍深陷疫情引發的癱瘓之際,這是一個驚人的反彈。
西方實際上“搞錯”中國了。西方把中國成為大國限定在其自身——而非中國——的歷史經驗之內來理解。正因為如此,我們美國和西方以錯誤的方式談論和思考中國,并制定與影響當今中國及其在世界上作用的深層歷史趨勢不相匹配的政策。
美國人遭遇中國恰恰是在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候。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中國,政治上腐朽,軍事上無能,經濟上陳舊,社會在西方人看來也很落後。這導致我們今天描述和討論中國的方式被扭曲了。我們稱中國為“新興市場”,這是從我們視角出發的觀點。實際上,中國的貧困是一個相當近期的反常現象。這個國家在過去兩千年裡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之一——進入19世紀後多年仍然如此。
中國發展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其說是驚天動地,不如說是回歸常態。中國在現代制造業和貿易中扮演的關鍵角色也是如此。我們抱怨中國“偷走”了我們的工廠,為商場裡充斥“中國制造”而煩惱。但從歷史上看,這個國家一直是主要制造中心和出口國,能够生產出規模驚人的貴重商品。宋朝經歷了一場近乎工業化的革命,比英國早了7個世紀。絲綢和瓷器都是中國的發明,是世界上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性消費品,也就是那個時代的iPhone。在1498年達•伽馬抵達印度前的幾個世紀,中國是全球經濟體系的跳動心臟,貿易的紐帶從中國南方橫跨東南亞和印度洋,延伸到波斯灣和紅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