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深圳經驗的三個貢獻
http://www.CRNTT.com   2020-11-10 08:22:24


  中評社北京11月10日電/深圳設立經濟特區的40年,濃縮了中國改革開放42年的歷程與成就。40年來,深圳由一個小漁村變成為如今的經濟總量排全國第三、亞洲第五的國際化大都市。

  南方日報發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院長、教授申明浩文章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的重要講話,總結了深圳經濟特區40年改革開放、創新發展的十條寶貴經驗,正是因為堅持了這十條經驗,深圳經濟實現了快速和持續增長:40年GDP年均增速20.7%,GDP總量從1979年的1.96億元增長到2019年2.7萬億元;1979年深圳GDP不到香港的0.2%,現在GDP超越香港。深圳人均GDP從1979年的606元,增加到2019年的20.67萬元,超過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平均水平,達到香港的2/3。而且,深圳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長期居全國前列,2019年深圳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超90件,是全國平均水平的約10倍;深圳PCT專利申請量占全國總量三成以上;深圳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從1979年零起步到2010年、2017年分別突破1萬億元和2萬億元大關;2019年深圳萬元GDP能耗、水耗持續下降,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3和1/10。

  正是因為堅持了這十條經驗,深圳的改革開放率先“殺出一條血路”,不斷取得重大的歷史性突破。蛇口工業區打響中國改革開放第一炮。40年來,深圳創造了近千項改革的“國內第一”:第一個打破“統包統配”的“鐵飯碗”就業制度、落下土地使用權拍賣的“第一槌”、第一個進行物價體制改革試驗、第一個試行工資制度改革、第一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發行國內第一只股票、摸索市場分配外匯新途徑……

  文章分析,正是因為堅持了這十條經驗,深圳為中國、為世界作出了三大貢獻:

  一是率先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深圳率先衝破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確立“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目標,在體制改革方面大膽探索、先行先試。中國的商品市場、資本市場、匯率體系、勞動力市場以及現代公司制度的引入與大規模推廣均從深圳開始。深圳特區在創立之初就開始遵循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運行,讓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有力調動了市場主體的創造性、積極性。從而在行政體制、市場機制的改革和發展模式上為中國探索了道路。

  二是貢獻了一種敢闖敢試的不斷改革創新的精神。“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改變了人們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對時間、效率的觀念,誕生了“深圳速度”。深圳從成立之日起就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40年來深圳創造了近千個“中國第一”和120多項世界首創,每一項改革在全國都引起了陣陣回響,每一次突破都給計劃經濟撕開了一道道裂口,都把市場經濟的活力注入正在轉型的體制機制之中。深圳也是一座移民城市,滋養了鼓勵創新、寬容失敗、腳踏實地、追求卓越的顯著移民文化特質,其最突出特點就是“敢闖”“敢冒險”的創新精神。

  三是貢獻了一套新興城市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獨特方法。深圳和其他高科技產業發展成功的城市不同,深圳沒有大量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科學技術資源支撐,但深圳探索出一條獨特的高科技產業發展道路:即特區形成的市場優勢和強大的產業化能力,營造了科技、金融和產業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良好發展環境,將深圳打造成全國科技成果轉化的最佳地點。

  深圳創新有四個“90%”的現象:90%以上的研發機構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人員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資金源於企業,90%以上的專利發明出自企業。深圳高科技產業的專利源自北京的有10%,源自矽穀的有8%。正是這種大規模技術市場化的優勢吸引了全國甚至全球的科技人才來深圳進行技術成果的市場化和產業化。2019年深圳高科技產業總產值達2.63萬億元,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50%。

  文章指出,40年改革開放,深圳通過持續改革和持續創新,取得了輝煌成就。深圳經濟特區的成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成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

  如今的深圳需繼續改革開放,繼續發揚創新精神,擔負起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光榮使命,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城市範例和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杆城市邁進。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