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2021年7月13日,運輸車輛在江蘇連雲港港集裝箱碼頭轉運集裝箱。新華社發 |
中評社香港3月4日電/如果美國沒有向中國開放市場從而促進中國的金融崛起,那麼中國的戰略力量就不會是現在的水平。這引發一個疑問:美國這樣做是不是一個戰略失誤?印度戰略機構的一部分人似乎這樣認為。然而,實際情況可能沒有這麼簡單。
印度《印度斯坦時報》3月1日載文《中國是中美經貿關系的唯一受益者嗎?》,文章說,1992年,中國對美國存在小幅貿易逆差。中國對美國出口額為86億美元,而從美國進口額為89億美元。到2000年,中國對美出口額增加到522億美元,至少是其從美國進口的兩倍。到2019年,這一差距擴大到3倍以上。這些都不是新信息,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促進中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快速發展。這一點是公認的。
然而,這并沒有反映出美國企業對中國投資及進入中國市場所得到的利益。比如,中國出口到美國的許多商品實際上是美國企業在中國制造的。蘋果手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完全有理由相信,搬到中國的美國企業并未失去其在美國金融體系內向國內客戶促銷的收益。事實是,它通過轉移到中國可以獲得額外的好處:抓住中國市場的商機。
世界經濟論壇網站披露的一篇2019年的文章稱:“對跨境貿易逆差指標簡單化存在嚴重問題——特別是它沒有考慮到在一個國家內部開展業務的企業。2016年,美國的跨國公司,連同其國際合作夥伴,在國際上創造了5.8萬億美元的銷售總額。這個數字不僅大大高於美國的直接出口(2016年為2.2萬億美元),而且超過了所有跨國公司在美國市場上4.1萬億美元的總銷售額。這樣算起來,美國在2016年有1.7萬億美元的‘順差’——是那12個月的美國貿易逆差5020億美元的3倍多。”
中國也是美國企業的最大市場之一。上述文章說:“美國跨國企業在亞太地區的銷售額為1.58萬億美元,而投資為8810億美元。這意味著,美國公司在亞太地區每投入1美元,就能實現1.8美元的銷售額……而中國是主要推動力。”這些數字為1990年至2020年12月美國對中國的2850億美元直接投資提供了急需的背景。這意味著,美國企業去中國是為了選擇更便宜的制造業替代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