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28日電/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及改革已有十多年歷史,目前逐步形成了“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籌資模式,建立起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快,我國養老保險面臨覆蓋面窄、統籌層次低、隱性債務和個人空賬等諸多嚴峻挑戰。因此,針對當前社會養老保險實踐中出現的難點痛點,推出有針對性的改革與完善措施,是健全社會保障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
4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發布,這是中央關於個人養老保險的又一重要政策。作為頂層設計,《意見》明確了個人養老金制度的總體要求、發展方向、長遠目標和實施路徑,將有效整合養老保障資源,統籌全局,推動協調各方共同努力,加快推進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進程。
大格局已定,後續政策如何盡快落地,精准實施?這首先有賴於相關政府職能部門的響應速度和配合效率,即能否形成高質量的管理合力。從《意見》的宏觀指導來看,涉及包括稅收優惠、養老產品設計運營、資金投資管理等多個方面。比如單是一個養老稅收政策如何制定才能更快牽引市場的問題,就需要人社部、財政部、稅務總局、銀保監會等數個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合作完成。此外,提高稅收優惠額度,激發社會對養老產品更廣泛購買力的同時,風險如何管控,又將直接考驗政策執行監管各部門在創新過程中的聯合風險應對能力。從目前情況看,我國個人養老領域雖然嘗試過一些稅收優惠試點,但區域覆蓋有限,效果不達預期。最大的問題是後續稅收優惠跟不上,出現了政策真空。這種有始無終的改革值得深思。
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政策層面搭台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還得看金融機構的操作能力。從規定的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投資範圍看,包括銀行理財、儲蓄存款、商業養老保險、公募基金等,領域還是比較寬泛的。但不可忘記的是,養老金產品的特性決定了對風險的排斥,有追求穩定收益的明顯偏好。從長期趨勢看,我國養老金市場的資金無論存量還是增量,都會越來越大,投資競爭也會更加激烈。如何通過國內投資,甚至是全球資源配置,讓中國人的養老錢實現長期穩定的保值增值,對金融投資機構來說,將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面對養老資金投資的“藍海”,金融機構該如何把握?毋庸置疑的是,高超的投資能力和優良的投資收益將是競爭的硬核。但要做到這一點,保持與時俱進的創新能力最為重要,包括能持續深度關注市場需求的能力,保持投資產品鮮明特色和差異化的能力等。不同的金融行業應更注重本行業的投資長項,比如保險產品應偏重長期保障,銀行理財應注重穩健配置,基金投資組合強調的是市場敏感度,而券商資管則應更具專業投顧特色等。如此才能滿足多元化的社會養老需求,最終激活養老需求市場。
面對新一輪的個人養老金政策,各職能部門和金融投資機構是否真的準備好了、勁兒往一處使呢?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江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