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電動車品牌呈現百花齊放的新業態。在政策引導、市場培育等方面趨於同頻的中歐,正以你追我趕的正向步調,嘗試趟出兼具科技創新與全球合作的新生態。
近觀中歐模式,新能源汽車市場能有今日之表現,得益於雙方都以慷慨的政策和補貼“扶上馬”,特別是在與新冠疫情迎頭相撞之際,中歐先後騰挪出政策和資金空間為新能源汽車輸血,2020年歐洲更是問鼎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售市場。
除了政補支持,中歐造車新勢力也開足馬力,相繼投放出多款與特斯拉分庭角力的本土新能源車型。此外,中歐兩大板塊持續增長的底氣還來自於各自正在茁壯成長的新能源汽車消費群體。
汽車工業發展水平的差異自然而然地將中歐“安排”在了新能源汽車格局上不同的位置,於是,錯位深耕讓彼此多了些互相成就。中國車企重軍布局歐洲,除了追求銷量,更在於提升整個業務體系和專業性;而歐洲車企之於中國,既是認可其在新能源賽道取得的成績,亦有在技術創新領域的合作需求。
當然,新興領域注定在競爭中成長,而良性競爭的應有之義在於,技術創新不應成為合作共贏的壁壘,這也是為何《共識》呼籲,各方要加強電池、芯片等產業鏈關鍵環節的科技創新與全球合作,不斷優化供應鏈的資源配置,加強循環利用體系建設,努力構建合作共贏的全球汽車產業鏈供應鏈新生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