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月21日拍攝的德國巴斯夫集團在廣東湛江投資建設的巴斯夫(廣東)一體化基地。(新華社發) |
中評社香港11月7日電/德國巴斯夫公司首席執行官薄睦樂上周說,抨擊中國的做法適可而止吧。他是在回應批評該公司擴大在華業務、同時縮減在不景氣的歐洲的業務時作此表態的。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11月3日載文《抨擊中國不會給歐洲帶來任何好處》,文章說,他說,歐洲與其為這家化工業巨頭在中國的100億歐元投資而煩惱,不如審視自己的“不足和弱點”。
薄睦樂說得沒錯。歐洲工業企業正在努力應對一些相當強勁的阻力——不僅僅是異常高的能源價格,還有歐洲的綠色抱負成本高漲以及尚未完成的單一市場計劃。
此外,巴斯夫公司決定在中國建設一個先進的綜合性化工廠,并不單純是為了應對歐洲缺乏增長和競爭力的現狀。
這家工廠首批裝置將完全靠可再生能源運轉。這是一個最新跡象,表明曾經滿足於成為世界工廠的中國正在迅速成為世界的創新者。
那種歐洲企業進入中國廣闊市場,同時仍保留對創新技術控制權的舊做法正在改變。
只要看看德國汽車制造商的事例就知道了。根據墨卡托中國研究所的一項研究報告,盡管國際社會緊張局勢不斷加劇,但梅賽德斯-奔馳、大衆和寶馬公司大幅增加了在華研發投資。
中國對電動汽車發展的支持刺激了這些投資。如今,德國的汽車制造商如果要保持全球競爭力,不僅要接觸中國消費者,還要接觸在中國發展起來的技術專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