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4日上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來華正式訪問的德國總理朔爾茨。(新華社記者 翟健嵐 攝) |
中評社香港11月12日電/上周發生的兩件事情清楚地表明了德國外交政策的多向性。當德國總理朔爾茨帶領企業家代表團前往中國時,德國外長貝爾伯克在德國明斯特召開了七國集團外長會議。朔爾茨此行是新冠疫情暴發之後西方國家領導人對中國的首次訪問。
俄羅斯《獨立報》網站11月7日載文《柏林正在從莫斯科轉向北京》,文章說,德國媒體指出,通過安排對華訪問,朔爾茨正在追隨其前任默克爾的腳步。2006年,默克爾曾帶領企業家代表團前往北京。而這一次,德國公司為在政府代表團中占有一席之地展開了競爭。
對比2006年和2022年,可以說,經濟關系的發展又排在了第一位。訪問前夕在德國《法蘭克福匯報》刊發的署名文章中,朔爾茨公開與那些要求他切斷與中國的經貿關系的人唱反調。德國總理強調,“我們正在尋找有可能的合作機會”。不過,他主張改變目前在若幹工業領域對北京的單方面依賴,但德國新聞電視頻道稱,上述依賴是存在的,并且不太可能被迅速糾正。
根據德國經濟研究所的說法,這種依賴性表現在德國的對華貿易逆差上。德國企業也積極在中國投資。
中國近期對德國的一項重大投資涉及收購漢堡港的部分股權。盡管面對德國內部的一些反對聲音,但朔爾茨還是積極支持這項交易。
種種跡象表明,朔爾茨決定效仿其前任,不參與美國策劃的在包括5G網絡等領域的對華技術封鎖。德國不排斥與華為公司在5G業務等領域合作,盡管美國情報部門強烈建議朔爾茨不要這樣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