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月6日電/台灣實質薪資已倒退回10年前,受薪階級無力消費,造成民間消費成長無力、家戶平均儲蓄金額與儲蓄率雙雙衰退結果,加上政府與企業投資衰退、出口不振,難怪景氣欠佳,看不到未來榮景。反看中國大陸,這幾年薪資迅速上升,很多行業已經追上台灣,金融業經理人與律師、會計師等自由業甚至已經超越台灣,形成經濟欣欣向榮的社會氣氛。台灣應如何突破悶局,讓經濟產生正向循環力量,是台灣政府與民間社會應該卯足全力的方向。
中國時報今天發表社論說,我們從家庭與企業儲蓄淨額的變動解讀可以發現,2003年家庭儲蓄淨額1.16兆元、企業儲蓄0.84兆元;2012年,家庭儲蓄1.20兆元、企業儲蓄1.04兆元;其中企業儲蓄在金融海嘯期間曾降至0.5兆元。但2010年,企業儲蓄達1.32兆元,還曾超越家庭的1.26兆元,之後,企業儲蓄都維持在1兆元以上,比2003年穩定增加20%。對比家庭儲蓄都達不到2006的高點1.32兆元,消長可見。
與此相呼應的是1993年家庭儲蓄率由30.7%,如今降至21.2%。而平均每戶家庭儲蓄1993年時是22.4萬元,如今已降至只有19.6萬元,相去日遠。嚴重的是五等分家戶,前20%高所得家庭儲蓄仍高,其餘80%家庭的儲蓄都比1990年代明顯下滑,所得分配最高與最低20%所得組差距倍數,已從5.18倍提高到6.17倍。另外,勞動所得份額自1990年達到最高的51.71%水準後呈現下滑的趨勢,至2011年已縮減至45.72%;資本所得份額20年都維持穩定成長,由1990年的29.62%上升至2011年的33.52%。
這些數據顯示,台灣已不再是個均富的社會,也不再藏富於民,而藏富於企業。藏富於企業對大股東或老闆有利,但不能雨露均霑,會惡化社會的所得分配。現實的狀況是多數家庭當了房奴,背了房貸、應付了日常開銷,已經沒有能力再儲蓄。年輕人薪水低,又沒有儲蓄,買不起房,覺得人生沒有希望。大企業家、富二代,則現金買豪宅、駕超跑,闊氣逼人。整個“國家”不但經濟悶,累積的社會怨懟又持續增加,已成為未來社會不定時炸彈。
為何企業儲蓄會增加?隨著經濟成長,企業的營收當然水漲船高,但成本節約下來或有新的租稅優惠時,企業卻多選擇不幫員工加薪、不大量分紅。以稅賦來講,兩稅合一後,大股東稅負減輕,間接影響企業分紅的誘因。2010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率從原來的25%調降至17%,企業稅賦降低後,企業把錢留在企業,因而企業儲蓄大幅增加。甚至我們看到很多企業寧願被課10%企業保留盈餘稅,目的就是留下資金,這點可以理解,企業當然要追求擴張的長期策略。但是過多的錢不能活用,員工不能加薪、小股東少了分紅,整體消費就不會增加。沒有庶民的消費,只靠頂級消費,經濟不會活絡,這些都是造成悶經濟的原因。
如何照顧大量的受薪階級,提升受薪階級的購買力,實為突破悶經濟的重要關鍵。問題是成本節約的思維,企業主往往都只是想著降低人事成本,要去推動企業加薪很難。而且目前人浮於事,企業老闆看到龐大的產業預備軍,更沒有動機為員工加薪。
讓公務人員加薪,是扭轉受薪階級薪資增長關鍵,藉此才能產生正向循環。根據過去經驗,公務人員一調薪,民間企業員工也會要求公司調薪,帶動全國薪資水準提升。一方面很多大公司及財團法人都以公務人員加薪為調升員工薪水的依據。另方面,市場上的競爭壓力,可以迫使企業主為大部分的員工加薪。最後全民加薪,帶動消費,振興經濟。
現在財政困窘,輿論對於公務員加薪必有所反彈。另方面公務員的考績法又難以修正,公務員鐵飯碗不能破,加薪讓納稅人產生極度反感。因此在公務員加薪同時,必須同步進行公務員晉用、考績改革,檢討薪資結構並精簡不必要人事、提升公務員的效率。只要“立法院”能同時通過公務員改革與加薪方案,蘿蔔與棒子同時提出,相信民眾可以信服。
台灣面臨許多挑戰,政府要大刀闊斧進行調整和改革,讓社會活力重現。不僅要讓今年成為台灣經濟的突破年,更要讓經濟的果實全民共享。拚經濟,全民加薪應該是今年最優先、最重要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