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9月21日電/台灣中國時報今日刊載社論說,不出意料,六十二屆聯大開議,台灣入聯案照例在總務委員會議階段就被封殺了。這回聯大祕書長潘基文沒有再玩小動作,但結果還是一樣,唯一不同的是這回叩關是首度“以台灣名義”申請,其它過程則統統一樣,美國只是投票反對並未發言,北京也未見有其它的動作。換言之,今年下半年以來在台灣鬧得舖天蓋地的入聯議題,唯一與聯合國搭得上實質關係的部分,其實已經結束了。但外國部分結束了,島內部分卻好像才剛熱完身,完全停不住了!
一方面,入聯公投連署在“總統府”直接主導下,訂下必須要衝兩百萬的目標,同時還準備在下個月二十四日的國際聯合國日,舉辦“台灣入聯聖火接力活動”,以全島串聯的方式,向國際社會表達決心;另方面“外交”部門一度有意考量將入聯議題提到國際法庭,企圖掀起國際訴訟來增加曝光度,後來大概經評估認為太過“異想天開”,所以又改口辯稱只是“學者之見”。至於費盡巧思設計的入聯公投標誌,卻被呂秀蓮直接批為像豬耳朵,換來“新聞局長”一句“找松露要靠豬鼻子”的冷笑話回應。講實在話,此時此刻除了拿冷笑話解嘲,還能怎樣呢?
社論稱,聯合國祕書長潘基文先前對台灣的若干言行作為確實過分,但為什麼要製造這樣一個機會讓他去羞辱台灣呢?台灣向聯合國叩關了十五年,結局統統都一樣,如今難道不該在戰略戰術上再做檢討嗎?每年照例去受一次挫,除了換來悲情與氣憤,還剩下什麼?總不能永遠以“愈挫愈勇”來自我安慰吧!而如果連向國際法庭提起訴訟這種極其外行的戰術都會搬出來,叫我們如何相信,今後幾年的入聯議題,有可能出現任何實質的突破?
社論指出,而經過今年“入聯之路”走了這麼一遭,腦筋清楚的人應該看清楚一項事實:台灣入聯的議題,從來就跟國際的公理與正義無關,而是徹頭徹尾受到國際現實政治所制約。換言之,台灣入聯與否,不是“應不應該”的問題,也不是“合不合理”的問題,而是“能不能夠”的問題。台灣的處境是被美、中等強權藉由一系列聯合國決議文、建交公報與聯合公報等雙邊或多邊協議所架構出的產物,它的命運是被決定的,不是一兩次公投的結果能夠片面扭轉的,也永遠不必期待國際社會在目前的結構形勢下,會突然改弦更張支持台灣入聯。
社論表示,當然,這絕不意味台灣只能坐以待斃,也更非認為台灣應該噤聲不語,甚至視不合理的“現狀”為當然,一個已經超過六成以上期盼參與聯合國的國民心靈,該思考的是怎麼讓其轉化成一種正面實踐的力量,而不是一再廉價的將之消費掉,甚至糟蹋掉。公投入聯的操作,如果只是藉由其引來美中強力的打壓,聯大的一再封殺,進而刺激台人的挫折意識,再摧化成特定陣營的選票來消費,那真的就是最下三濫的權謀了。
社論認為,台灣真要入聯,就該將其視為“真議題”來經營,絕不是像目前這樣不惜以“獨孤求敗”的做法來自傷,殘酷的事實已經一再證明,魯莽操作的結果,只會讓主流國際社會一起合作來封殺台灣,就算台灣通過了入聯公投,一年加辦個數回大規模遊行,參與聯合國的理想依舊遙不可及,但人民的受挫意識卻是愈見加深,這種操作模式只是“假議題”的玩法。
一個有智慧、有遠見的執政團隊,絕不會動輒操作民粹的情緒,去迎擊現實的國際政治,而是如何善用國際情勢的變化,尋求對自身最有利的機會去擬定策略。當台灣擁有和解的兩岸關係、深厚互信的美台關係、合作互利的亞太鄰國關係、日漸攀升的“國家”競爭力、強勁厚實的經貿實力,誰還敢忽視台灣?當台灣在區域發展中的角色逐漸成為不可或缺,當台灣在全球治理中逐漸找到它做為關鍵角色的位置,台灣倡議“入聯”議題,將會越來越理直氣壯,到那時節,從申請觀察員開始,一步一腳印,穩紮穩打的持續經營,爭取國際社會的認同,誰說入聯會是台灣一場不可能的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