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16日電/ 初夏時節,在重慶市開州區的漢豐湖邊,環湖步道上楊柳依依,駐足遠眺,湖面水鳥嬉戲、波光粼粼。看著這“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景,很難想象,在10年前,這裡曾是一片水體污染、讓人掩鼻的水潭。
三峽工程建成運行後,在庫區形成了348.9平方公里、我國最大的水庫消落帶。因為區域面積大,治理這個消落帶一直被認為是世界性難題。而重慶開州區經過多年的科學研究探索,因地制宜創新治理模式和管護機制,探索出了消落帶生態治理的有效方法,破解了這一難題,讓消落帶變濕地公園,成為了“新三峽”的一道景觀。
建造內湖緩解消落帶影響
三峽工程建成後,冬季蓄水發電水位在175米,夏季防洪水位則降至145米,形成與天然河流季節漲落相反、漲落幅度高達30米的水庫消落帶,面積達348.9平方公里。開州區位於三峽庫區腹心地帶,是庫區消落帶面積最大的區縣。
“開州新城就在消落帶邊上,首要的問題就是每年退水後出現的水棉沉澱物,太陽一曬白花花一片氣味腥臭又難看,當地居民把消落帶又稱為‘白色死亡帶’。”開州區漢豐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局長熊森說,三峽庫區消落帶有著水位漲落最大、連片面積最多,加上水位漲落反季節,冬天水位高,夏天水位低,地形複雜,支流多、庫灣多等特點。土壤裡多年的營養物質被浸泡後釋放污染水體;植物群落經過水淹也發生重大改變,生物多樣性也大大減少。
為了緩解消落區對城市環境的影響,開州區決定在開州新城下游地帶、三峽水庫澎溪河回水末端建成一座長507米、高24米的水位調節壩,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城市內湖”——漢豐湖。
2008年,漢豐湖建成後,在冬季水位與三峽水庫水位保持一致;在夏季三峽水庫水位下降至145米時,水位仍然可以保持在170米左右。熊森說:“有個這個水位調節壩,漢豐湖的消落帶落差從30米降到了不足5米,減少消落區面積近15平方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