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解碼“飛天”艙外航天服
http://www.CRNTT.com   2021-07-05 12:12:20


  中評社香港7月5日電/據新華社報道,7月4日,神舟十二號航天員劉伯明、湯洪波從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節點艙成功出艙,身上穿著的我國自主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在太空中格外醒目。

  120公斤重的艙外航天服,是航天員執行出艙活動的鎧甲。它像一個人形飛船,充上一定的壓力後,可保護航天員的生命安全,抵禦外太空的高低溫、強輻射等。

  那麼,這件比黃金還貴重的“飛天戰袍”,是由什麼做成的?又是怎麼做出來的?記者來到航天員中心研發與總裝測試部服裝車間,走近一群制衣匠的世界。

  航天服︰裝配一套需近4個月

  艙外航天服是航天員生命安全的保障。生命安全無小事,體現在工藝上就是復雜且精密。

  艙外航天服的軟結構,包括上下肢和手套,從里到外是舒適層、備氣密層、主氣密層、限制層和熱防護層等,既能抵抗太空風險,又能穿著舒適、行動靈活,重而不笨。

  據了解,僅做一副艙外航天服下肢限制層需要260多個小時,而裝配一套艙外服需要近4個月……這已經是他們的最快速度了。

  頭盔面窗︰製作需要經過47道工序
  
  艙外服上的頭盔面窗,是航天員進行出艙活動時觀察外界的窗口。

  頭盔面窗有多層,最里層為雙層壓力面窗,是整個頭盔的承壓密封結構,呈曲面型,直接關係到航天員的生命安全,必須做到絕對安全可靠。

  “且不說它的承壓材料要經過多少輪的選擇、測試,光密封加縫合就耗時兩個月,一共完成47道工序。”中心研發與總裝測試部副部長鄧小偉說,就拿面窗除塵來說,先吹洗,再不間斷擦拭兩小時左右,直到肉眼看不到一絲灰塵。

  其中,粘膠要分多輪逐步進行。每次粘膠,都要將其放到恆溫恆濕箱里進行膠固化,再進行氣密性測試以及低溫露點測試,可視區還要進行充分的氮氣置換,防止夾層中殘留的水汽在低溫情況下起霧影響視線。

  這一套嚴密的工序,是鄧小偉帶著車間工人花了近一年的時間研製摸索、做了10多套樣品後確定的工藝標準。他說︰“空間站任務中出艙活動時間長,對服裝性能要求更高。”

  雙層壓力面窗製作過程中,對可視區夾層進行氮氣吹除時,要通過一根空心針透過密封膠層輸送氣體。一次,在針扎入的過程中,有兩粒膠的碎末進入了密封的面窗夾層。

  這兩個沙粒大小的碎末,吸附在面窗夾層下沿,理論上對視覺沒什麼大的影響,卻成了他們的“眼中釘”。他們嘗試了各種辦法,最終只能將碎末掃除到邊緣區域。為了做出完美的面窗,他們從生產流程入手,改變生產工序,採用先預埋空心針再進行內外層面窗粘合的方法,徹底解決了密封膠穿刺產生多餘物的問題。

  據鄧小偉介紹,一套由100餘個單機產品組成的艙外航天服在單機研製生產和系統總裝過程中要經過嚴格的自檢互檢專檢三道程序,還要進行環境試驗、壓力性能試驗和工效驗證與評價等,確保質量萬無一失。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