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兩岸如何結束敵對狀態
有較為清楚而完整的論述
針對台灣政府,雖然協商結束敵對狀態,為一九九五年後「江八點」的一貫訴求,但此次胡錦濤在報告中提及「我們鄭重呼籲,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定,構建兩岸和平發展框架,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達成「和平協定」與「建構兩岸和平框架」,以「開創兩岸和平發展新局面」,卻是近年來中共對兩岸結束敵對狀態做較為清楚而完整的論述。
不論一個中國的「基礎上」是否比一個中國的前提更具寬廣,此乃顯示出北京對明年大選後,對台灣新任總統與新政政府的期待與訴求。針對台胞與台商,胡錦濤也在報告中提到「將繼續實施和充實惠及廣大台灣同胞的政策措施,依法保護台灣同胞的正當權益,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經濟發展」。此乃顯示出未來中共除了將透過與台灣政黨、民間團體交流對話,持續釋放所謂操之在己的各項惠台利多外。也逐步將對未來政策「法制化」:除了透過「反分裂法」堅定反獨外;也會透過「法制化」給台胞享有大陸居民待遇,以具體落實「一個中國」的意涵。
此外在政治報告中也提到「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經濟發展」,雖然中共中央與國務院,乃至「十一五規劃」都未正式使用「海西區」字語,但此次報告提及此一政策方針,將使得福建省委省政府更加大力推動海西區,使其爭取中共中央更多政策鬆綁,以作為未來對台政策的重要的試點工作。
除了正確詮釋
更要具體落實與務實實踐
同樣的筆者認為,對中國大陸而言,每次黨代表大會政治報告提出後,涉台官員與學者,照例總要大肆解讀,並從短短不到千字的文字中,除了用盡肯定讚譽之詞外,也指出報告中的新戰略與新思維,此次十七大的報告自然也不例外。對於大陸方面各界的解讀,筆者當然可以理解,惟綜觀過去二十年的兩岸關係,基本上是在外在國際格局制約下暨雙邊內在政經社會需求中,雙邊實力對比的體現與互動模式的磨合。兩岸關係真想建構和平與發展,除了要正確的詮釋(包括詮釋對方)知彼知己外;更要具體落實與務實實踐。如果只知一昧的學習與解讀不能輔之以若干自我反省檢討心態,特別是從政治綱領落實到具體政策執行的方案中,若干執行政策者以往慣用思維方式與心態作風,不能與時俱進的相應有所調整,恐怕會淪為每五年高舉一次的自我詮釋標榜,對所揭宣示的促進台海的和平與發展目標無所助益。
兩岸如何面對未來挑戰
殊值各界省思與努力
自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二日,兩岸開啟各項交流迄今剛好滿二十年,回顧過去二十年來的兩岸關係,兩岸除了各自歷經了不同領導人的世代更叠(如北京從鄧小平、江澤民到胡錦濤,台北也從國民黨的蔣經國、李登輝到民進黨的陳水扁)。展望未來五年,在外在國際政經體系快速變遷的挑戰中,北京在十七大後,除了關注台海議題,也關注二OO八年奧運的舉辦,二O一O年上海世博會的召開,暨二O一O年後東亞經濟整合趨勢,與二O一二年新領導班子的接班。台北也面臨到二OO八年元月立委選戰與二OO八年三月的總統大選,除了選舉結果可能對兩岸關係產生不同程度影響外,在明年大選後,台北也要面對選後後陳水扁時代朝野互動的政治新局,除了維持台海和平穩定外,也將面臨兩岸建立經貿正常架構,乃至面對東亞經濟的整合……等諸多新挑戰,是以兩岸關係歷經二十年的風風雨雨,在未來能否總結若干經驗記取教訓,抓住機遇,建構起一個兩岸人民所共同期待的和平發展,殊值各界省思與努力。
建議台當局訂定「台海和平發展綱領」
作為朝野對話機制與兩岸和平發展綱領
筆者認為,目前跟可預見的五年內,不論是台灣內部藍綠抑或兩岸之間對統、獨與「一個中國」根本難有高度共識可言。根據長期以來台灣各機構所作的民意調查顯示:目前在台灣內部主張統一者僅一成五,主張獨立者也只有兩成多左右,絕大多數民眾都主張維持現狀。因此,在台灣任何統獨主張不僅無法為朝野政黨所共同接受,也很難為多數民眾所認同。任何以統獨作為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戰略目標,很難在台灣內部與兩岸互動上尋找到共識。誠如有些學者所倡導的,除非是主張統一者能以民主方式作為前提;而主張獨立者也以確保和平為前提,否則難有共識。相較於統獨在台灣內部與兩岸之間難有交集,既然兩岸與國際都期待台海的和平發展,因此,兩岸關係如果能改以和平發展為目標,則應不難找到共識。要建立台灣內部共識則必須透過建立有效機制,訂定可行綱領。因此,吾人建議在二OO八年總統大選後,新任總統應在總統府成立「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訂定「台海和平發展綱領」,以作為朝野對話機制與兩岸和平發展綱領。冀望將兩岸和平發展由空洞口號能化為具體實踐步驟。
北京的對台做法
應有新思維
北京方面也應瞭解兩岸不僅在統獨議題上難有共識,在一個中國原則上如果心態與做法上不能有新思維與新作為,未來兩岸關係也很難有所開展。相信北京也瞭解縱使泛藍總統候選人馬英九所主張的「一個中國」也是中華民國,非而中華人民共和國,任何有機會在台灣執政的政黨在短期跟可預見的將來,都不太可能接受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或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係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事實上,北京也深知在兩岸協商互動上,無論是與當年國民黨執政時「九二共識」的海基海協兩會協商;或是與民進黨執政時發展出的「澳門模式」協商,凡是在協議文字中可能涉及到任何有關「兩岸定位」與「法律管轄權」的問題,至今仍是無解習題。是以,未來兩岸協商不論是直航的談判、共同打擊犯罪、建立經貿正常化機制、或是和平協議的達成,對於這些議題的協商,如果不能有效處理兩岸定,乃至所涉及的具體法律管轄權(經常又被視為主權的延伸),想要達成共識並簽署協議,可以說根本就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對於北京堅持一個中國,吾人雖然可以理解,但在一中原則基礎上,在國際上與兩岸互動上,如果不能正視兩岸政治歧見,給予台灣的中華民國一個合理的平等對待,兩岸關係恐怕短期內難以開創和平發展的新局面。
雖然筆者認為,短期內台海的和平與發展並非一蹴可就,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放棄台海和平發展的任何有所助益的努力。在兩岸政治歧見一時無法化解的情況下,雙方除了應該加強正確理解對方避免對兩岸產生誤判外,台北與北京都應該致力於:不要以政治的分歧影響到雙方各項有助於和平發展交流的進展。吾人一貫認為,只有逐步降低政權考量,強化人民主體利益考量,才能有助於台海的和平與發展。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7年11月號,總第11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