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扁、謝終須一戰 |
中評社訊╱題:台灣政黨的轉型之戰 作者:王崑義(台灣),台灣戰略學會秘書長、台灣海洋大學通識中心兼任教授
法國皇帝拿破崙曾說了一句他打勝仗的秘笈:「絕不做敵人希望你做的事——這是一條確定不移的戰爭格言」,這句話的意思可以是指在戰爭中要麼懂得使用奇襲的戰法,讓敵人措手不及;要麼能夠丟掉自己的包袱,不讓這個包袱變成敵人攻擊的對象。十一月一開始,台灣總統大選中發生的兩件冰風暴,卻是跟拿破崙這句格言有關。
第一件冰風暴是台聯黨在沒有任何預警的情況下,開除廖本煙、黃宗源兩位立委黨籍,他們並把開除黨籍的理由說成是因為這兩人背離黨的原則,不只跟民進黨走得太近,還接受新潮流系的邱義仁指揮,雙方「暗通款曲」。第二件冰風暴是國民黨突然莫名其妙的在年度「中心任務」的文件中,刪掉「國統綱領」和「九二共識」兩項主張,這不只是引發連戰發表「錯愕、荒謬、不解」的反彈聲明,也把連戰和馬英九之間的心結正式浮上枱面。
台聯黨和國民黨的這兩件冰風暴看似無關,但如果了解李登輝長期構思台灣政治發展藍圖的想法,必然能夠讓人恍然大悟的說:「原來是這麼一回事」。
去統去獨的兩個本土政黨
從二00五年「扁宋會」得出十點結論以後,李登輝跟阿扁的關係就盪到谷底。當年五月的任務型國代選舉,更讓扁李的關係正式破裂,扁李各走各的路已經是既定事實,李登輝只好重新規劃台灣政治發展的藍圖。
當然,扁李會因為宋楚瑜的關係而破裂,不只是統獨因素從中作梗,主要還是因為李登輝和宋楚瑜個人的情結所造成。過去李登輝還在執政時,原本跟他「情同父子」的宋楚瑜卻全力反對他「凍省」的主張,李、宋從此分道揚鑣,留下許多讓人不解的「恩怨情仇」。
而阿扁卻在二00五年主動和宋楚瑜會面並尋求和解,這件事李登輝事前並不知情,阿扁也沒有為此事向李登輝「請益」過,所以「扁宋會」為扁李關係畫下句點,應該是可以確認的事。特別是在「扁宋會」的十點結論裡,阿扁宣稱「不宣佈獨立、不更改國號、要推動全面三通」的承諾,在受到李登輝的批判後,他直指李登輝「台獨過去做不到的,現在做不到就是做不到」,頗有怪罪李登輝的意思,這對扁李關係更是火上加油。
然而,阿扁在「扁宋會」之後,除了李登輝的批判之外,深綠陣營也出現極力的反彈聲浪,讓阿扁招架不住,很快否決所有結論,最後又退回到綠色陣營的主張裡,為了安撫深綠的反彈,阿扁只得回頭去搶佔李登輝「深綠教主」的位置。李登輝經歷阿扁的反反復復,越發覺得阿扁是一位不可靠之人,於是如何建構台灣政治發展的新藍圖,變成是從二00五年以後他一直想要做的大事。
在李登輝的構思裡,台灣的統獨競爭是兩個不可靠、也不相容的政治圖騰,更是引發中國對台灣政治發展充滿疑慮的根源,所以如何改造統獨這兩個政治圖騰,應該是台灣走向完全政治的重要步驟。為了這個目的,如何「去統、去獨」,營造兩個「本土化政黨」的良性競爭,才是釜底抽薪之道。
為了這個目標,李登輝原先就寄望民進黨的謝長廷,以及國民黨的王金平扮演這個中流砥柱的角色。但後來的發展卻呈現謝長廷雖然貴為民進黨的總統候選人,卻一直遭到阿扁的「綁架」;王金平在國民黨內也缺少一根「反骨」的筋,戰不過馬英九,所以他不得不把希望寄託在台聯黨與馬英九影響之下的國民黨的轉型之上。如果台聯黨和國民黨能夠自動轉化成兩個本土化的政黨,那麼台灣政治的良性競爭將可順利完成。
國民黨的本土化轉型
在李登輝觀念的影響之下,以馬英九為核心的國民黨逐漸走向轉型之路,從「去統」、「返聯」、宣示「中華民國就是台灣」,馬英九最後更喊出他要選的是「台灣總統」,這一連串的轉型事件,國民黨走向本土化的方向大致成型,尤其是配合馬英九的「長住」(long stay)計劃,整個國民黨的形象在綠色的南部地區已經產生了效應,台灣南部的耳語都在傳說:「既然馬、謝選的都是台灣總統,那就換人做做看吧」,這種耳語當然讓馬陣營士氣大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