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形象契合
要求回歸公平正義社會價值的民意
政黨輪替前,和“黑金”嚴重的國民黨相比,道德形象曾經是民進黨巨大的政治資產,但政黨輪替尤其是二OO五年底“高捷弊案”爆發後,該資產卻逐漸易手。馬英九以其正直、誠信、清廉的形象,較能得到島內多數民眾(包括中間、淺綠選民)的肯定,這是其民意支持度一直領先其他政治人物甚至一度接近百分之八十的重要原因。在經歷陳水扁善變、善騙的噩夢後,越來越多的民眾開始把馬英九作為回歸社會公平正義的寄託。二OO六年底,民進黨處心積慮的“打馬行動”取得效果,馬英九因“特別費案”被起訴,對其個人形象造成了一定傷害,不過馬的操守總體上還是得到多數人的肯定。二OO七年五月九日《中國時報》公佈的民調顯示,雖然馬謝都官司纏身,但百分之三十一的受訪者認為馬英九較為清廉,只有百分之十三表示謝長廷的操守勝過馬。
以往的選舉一再證明,民進黨的選舉能力遠勝於國民黨;和足智多謀的謝長廷相比,馬英九的選戰能力無疑是相形見絀。不過,民意向希望回歸社會公平正義的方向轉變,卻給馬英九提供了機會。台灣政治評論員黎建南即指出,民進黨一路幸勝的惡劣“奧步”,已讓理性選民對惡質選戰反感,馬英九若能堅持君子風格,未必不能讓奸巧花招無法使力。事實上,國民黨也就馬謝各自的人格特質,確定了馬“大拙勝智巧”的選舉基調。
應該說,二OO四年“大選”以後社會民意的轉變並未衝擊到深藍、深綠選民,支持意向可能受到影響的主要是中間、淺綠選民。《中時電子報》二OO七年五月十四日公佈有關馬謝對決的民調即顯示,若以政黨傾向區分,表態支持泛藍的受訪者中百分之九十三點六的人會投票給馬英九,只有百分之六點四的人投給謝長廷;表態支持泛綠的受訪者中,謝長廷有百分之九十的支持度,馬英九為百分之十;在自認政黨傾向中立的受訪者中,有百分之六十點三的人要選馬英九,百分之三十九點七的人支持謝長廷,兩人相差近百分之二十。島內知名時事評論員胡忠信、南方朔等均認為,二OO八年“大選”是“五十加一”的選舉,故中間選民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因此,馬爭取中間選民的優勢無疑是謝長廷最為害怕的。
二OO四“大選”後島內政局
總體呈“藍長綠消”態勢
二OO四年“大選”以來社會民意的轉變使島內政治格局總體呈現“藍長綠消”態勢,國民黨在選舉中贏多輸少,馬英九在二OO八年“總統”選舉民調中一直處於領先地位。有輿論認為,島內“二次政黨輪替”跡象已隱然出現。
台灣政黨支持度
總體呈“藍升綠降”趨勢
二OOO年政黨輪替後,島內政黨支持度一直呈“國降民升”的態勢,民進黨一直領先於國民黨。但二OO四年以後,這種形勢逐漸發生逆轉。尤其是二OO五年,連戰登陸訪問,充分展示了國民黨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的作用;馬英九贏得黨史上首次“一對一”黨主席直選,展示了該黨邁向“改革”、“民主”的新氣象;年底“三合一”選舉,馬英九帶領國民黨取得壓倒性勝利,這些都使國民黨聲勢持續上揚,政黨支持度一直走高並領先於民進黨,居島內各黨之首。與此相反,民進黨二OO四年憑藉“兩顆子彈”再次執政後,民意支持度持續下降。尤其是二OO五年底“高捷弊案”爆發後,陳水扁和民進黨貪腐弊案接連不斷,島內“倒扁風潮”此起彼伏,更是讓民進黨的支持度降到谷底,甚至不足百分之十八。
國民黨在二OO四“大選”後的選舉贏多輸少
二OOO年至二OO四年,國民黨連續兩次在“總統”選舉中敗北,藍營得票率由百分之六十點O七下降至百分之四十九點八九,選票流失嚴重。但二OO四年“大選”後,泛藍在選舉中逐漸“止跌回升”,二OO四年底取得“立委”選舉勝利,保持了“立法院”的多數地位;二OO五年底取得“三合一”選舉大勝,執政縣市達到十七個,地方執政版圖大幅擴張,不僅全面囊括北部、東部和外島,更跨過了濁水溪,將綠營逼退至西南部一隅,對其形成“地方包圍中央”態勢;二OO六年,再奪嘉義市“立委”、台東縣長補選勝利,延續了連勝勢頭;二OO七年,又贏得基隆市長補選,鞏固了藍軍在台灣頭的執政權。二OO四年“大選”後藍軍唯一輸掉的是二OO六年的高雄市長選舉,這跟當地為綠軍大本營、綠軍在“倒扁風潮”後危機感加劇並操作“走路工事件”、藍軍選戰不力、馬英九遭遇“特別費案風波”等因素有關。若單憑這次選舉的結果就否定二OO四年社會民意的轉變導致的“藍長綠消”大勢,可能會不夠客觀。
馬英九在“大選”民調中占優
不論是馬謝對決成形前還是之後,馬英九在有關二OO八年“大選”的民調中均處於領先地位。唯有《中時電子報》二OO七年七月二日公佈的民調顯示“謝蘇配”以百分之零點八的優勢險勝“馬蕭配”。但《中國時報》五天后公佈的民調顯示,馬英九的支持度為百分之三十九,仍大幅領先謝長廷的百分二十二。即使扣除綠色隱性選民在民調中不願表態導致的約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的誤差,馬英九目前在民調上仍佔有一定的優勢。
針對二OO四年“大選”後台灣政局“藍長綠消”的態勢,有島內輿論認為島內“二次政黨輪替”的跡象已隱然出現。台灣知名政論家南方朔在“馬蕭配”成形後表示,“在現實條件上,目前的確是台灣‘二次政黨輪替’的最佳時機”。國民黨“副總統”參選人蕭萬長二OO七年十一月接受中評社專訪時也指出,二OOO年他和連戰搭檔,選前跑基層時從民眾的眼神中,就知道民心思變,選舉贏不了。這次他再到基層拜訪,很多民眾都主動過來,熱情地跟他握手,要他加油,又讓他看到了那種民心思變的感覺,而且很強烈。
不過,儘管二OO四年以來社會民意的轉變總體上對國民黨有利,但二OO八年“大選”的結果由很多因素決定,尤其是選舉操作能力至關重要。民進黨本來就是靠選舉起家,其選舉能力毋庸置疑是島內政黨中最強的,其主導選舉議題、文宣造勢、組織動員、選情評估、策略制定的能力明顯強於國民黨。該黨參選人謝長廷更是有名的“智多星”,其逆境求生的能力一再讓人刮目相看。未來為扭轉劣勢,民進黨和謝長廷勢必會加大選戰力度,包括大肆利用執政資源,通過“一週一利多”收買民心,“割喉割到斷”;加大“統獨牌”力度,再度操作“公投綁大選”,以扭轉選戰主軸,“馬蕭配”成形後,民進黨即攻擊兩人是“政治統派加經濟統派”;再祭“本土政權保衛戰”大旗,讓有意轉向的淺綠、中間選民最後仍在“保衛本土政權”的考慮下“含淚投綠”等。因此,國民黨和馬英九能否提高選戰能力,妥為因應民進黨的選舉招數,將是決定二OO八年“總統”選舉結果的關鍵。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8年1月號,總第12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