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解金融危機,兩岸需合作。 |
中評社╱題:全球金融危機下深化兩岸經濟合作的選擇 作者:桑百川(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博導;李玉梅(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博士
當前,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正向實體經濟蔓延。在這場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來世只最嚴重的金融危機面前,任何國家和地區都無法獨善其身,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都深受拖累。兩岸應在“三通”基礎上,深化經濟合作,建立更加緊密的經貿關係,聯手行動,相互取暖,是兩岸化解金融風險、減輕全球金融和經濟波動衝擊的雙贏選擇。
深化兩岸經濟合作的契機
面對全球金融風暴,各國、各地區紛紛展開救助行動。與以往全球性經濟危機不同的是,全球聯合救助、協調行動,成為這次金融危機救助行動的突出特點。
之所以有如此變化,是因為各國、各地區都意識到:今日之全球化程度,已非昔日可比,在金融、貿易、生產、市場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條件下,各國之間經濟依存度、關聯度不斷提高,大國經濟發生危機,必然殃及其他經濟體,一國或一地區不可能獨善其身。只有以管理全球化的理念和心態,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加強全球經濟合作,加強區域經濟合作,加強不同經濟體之間的經濟合作,聯合行動,才能減輕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破壞性,最大限度維持區域金融穩定和經濟穩定,化解全球金融危機引發的矛盾。這也是一種次優選擇,目前正在成為一種態勢。
大陸改革開放後,兩岸經濟貿易關係總體上不斷向前發展,經濟貿易聯繫逐步加深,已經形成某些產業和市場的分工,經濟相互依存關係確立,兩岸經濟合作已經具有堅實的經濟基礎。
兩岸在資源優勢、科技水準、產業發展等方面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合作潛力巨大。大陸擁有世只上最大的潛在消費市場,擁有從土地上釋放出來的源源不斷供給的質優價廉勞動力,擁有豐富的生產資源,以及領先的科研體系和完備的科研隊伍,這些正是拉動台灣所欠缺的,也是拉動台灣經濟發展之急需。而台灣具有高素質的管理人才,具有豐富的國際市場營銷經驗和管理經驗,具有參加全球經濟競爭和管理開放經濟的豐富實踐,這是大陸相對薄弱的地方。大陸可利用台灣資金、人才、管理的優勢,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兩岸經濟合作可充分利用大陸和台灣的優勢,取長補短,互惠互利,共同應對金融風暴的挑戰,共同發展。
金融風暴使兩岸經濟合作、建立更加緊密的經貿關係、為最終走向自由貿易的價值凸顯出來。
第一,通過兩岸金融合作,可以提升兩岸金融服務業國際競爭力,提高應對金融風險能力。
目前台灣企業已可以在大陸的交易所上市交易,台灣的保險公司也在內地成立了合資保險公司,為大陸居民提供保險服務。但在很多方面,兩岸的金融開放還停留在低層次,尤其是台灣對大陸金融開放遠低於大陸對台灣的開放度,單項開放特徵明顯。
如能儘早建立兩岸金融溝通視窗,就兩岸金融市場、法規等建立聯繫,共同協調金融監管,使兩岸雙方對法律修改、金融體制變化、金融訊息交換等進行溝通,形成專業性的金融訊息交換視窗,則有助於兩岸規範金融管理,更好開展金融合作。
如能進一步加強兩岸金融合作,兩岸銀行互設子行、分行及參股等,台灣和大陸的銀行發展空間則會擴大,避免台灣銀行在大陸銀行業開放中錯失機會,在大陸的台企資金結算會更便利,而內地投資者赴台投資也會得到金融服務上的便利,兩地居民交流也可更便利。
如能設立兩岸貨幣清算中心,則可保障台灣對於人民幣的需求,減少大陸把新台幣送至境外賣出,以香港為仲介、使用美元進行清算,給貿易和民眾交往帶來的不便。
如能允許在大陸成立台資或合資證券公司,則可拓展台灣企業融資管道,擴大台灣證券業的生存空間,也會促進大陸證券市場發展。
如能進一步放寬台灣證券業投資大陸股市的限制,開放大陸資金(首先是QDII)投資台灣股市,或兩岸能互相投資共同基金,允許大陸企業在台灣掛牌上市,台灣人可以直接投資在台灣掛牌交易的大陸公司,則能增進兩岸資金流動,拓展兩岸證券市場,促進股市繁榮,給投資者注入信心,共同抵禦金融風險。
第二,通過兩岸貿易合作,可以降低貿易成本,產生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擴大市場需求規模。
目前大陸是台灣第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兩岸貿易主要集中在電機設備、光學儀器、機械器具及零部件、塑膠及其製品、有機化學製品、鋼鐵6類產品上,兩岸貿易已由單純商品互補貿易,轉為以投資帶動的工商結合的貿易。特別是加入WTO後,兩岸貿易結構逐步改變,由資源互補型逐漸向產業分工型的變化,這表明兩岸貿易合作層次的提升及兩岸經濟貿易依存性的增強。如能進一步消除貿易障礙,加強貿易領域的合作,甚至形成緊密的貿易關係安排,建立兩岸自由貿易區,必然降低交易成本,產生貿易轉移效應,使兩岸貿易規模大幅度擴張,彌補金融危機下美、日、歐等世只主要經濟體進口需求下降的不利影響,增進兩岸經濟活力,為世只經濟儘早走出衰退困局做出貢獻。
第三,通過兩岸投資合作,可以使金融危機下大量閑置資本找到新的出路,帶動就業,緩解金融危機下的經濟壓力。
儘管存在諸多制度障礙,但台商赴大陸投資仍然發展迅速,不僅投資規模不斷擴大,投資領域也不斷拓寬。大陸已成為台灣對外投資的最大目的地。投資產業集中在電子及電器業、金屬及其製品業、精密器械業,其中,勞動密集型投資比重高。兩岸投資是單向的,即台商可以到大陸投資,而大陸企業對台灣投資限制頗多。在金融危機衝擊和投資成本上升的壓力下,台灣投資大陸的企業遇到了巨大困難,出口訂單減少,融資成本上升,資金鏈斷裂,利潤率下降,有的被迫倒閉。
如能進一步加強兩岸投資合作,簽署台商投資保障協議,擴大金融往來,則能使台灣投資大陸企業獲得相對穩定的投資環境,充分利用全球金融危機下大陸閑置資金相對增加的條件,獲得更充分的資金供給,降低融資成本,更好地幫助台資企業向大陸中西部轉移延伸,利用大陸擴大內需的機遇,開發大陸市場,全面融入大陸市場之中,在大陸調整經濟增長模式上站得先機,使台資企業穩定成長,並獲得高利潤回報;如能放寬台灣對大陸企業的投資限制,大陸企業能夠到台灣投資設廠,發揮兩岸各自資源優勢,形成優勢互補,則可擴大台灣就業機會,有效降低失業率,減輕金融危機對台灣經濟的衝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