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建立台灣人關於統一的契約,關鍵在於台灣人認同的建立。
“認同是兩岸能夠達到長久和平、最終邁向統一的充分條件”,“沒有共同的重迭認同,不要說統一,連現在的和平發展都會變得脆弱”。(注15)所以要在增強台灣人的民族認同感,文化認同感,命運共同體認同感方面多做工作。繼續推動台灣人“祖國認同”工作的展開,“如果未能喚起台灣人的祖國認同,則時下兩岸所有的交流,甚至是巨額的經貿讓利,就終極統一而言,都可能是鏡花水月”、“喚起或恢復台灣人的祖國認同,是一複雜龐大的系統工程,必須從政治、經濟、文化、宗教、體育等全面開展,其方法事涉短期與長期、近利與遠利、具體與抽象、政府機器與民間社團之運作方式等方方面面。”(注16)現在兩岸交流的主題已由經濟逐漸的向文化轉換,這是一個很好的趨勢,只有文化的、民族的認同,才是永久的,穩固的。
(五)大陸應理性、務實地展開與民進黨的對話、溝通,提前規劃,做好準備,時機成熟時建立兩黨的對話平台。兩岸之間任何重大問題的解決,尤其是統一問題,都繞不開這個在島內依然有百分之四十政治能量的政治勢力。大陸只有與民進黨方面達成有益的、雙贏的共識,才可能推動兩岸關係向縱深發展,統一的事業才可能有效的推動。
注釋:
(注1)筆者在中國知網資料庫檢索發現,題目中有“兩岸統一”字眼的文章有128篇,題目中涉及“兩岸關係”字眼的文章多達1711篇,可見研究兩岸關係的成果頗豐,但筆者同樣以題目形式檢索“統一合法性”,搜索結果卻為零,以主題形式也僅檢索到一篇《台海衝突打還是不打?》,以全文形式檢索涉及這一字眼的也不足十篇,可見學界在這方面的研究不足。但以必然性這一角度去論述兩岸統一的文章是非常多。
(注2)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一九九三年發表的白皮書《台灣問題與中國統一》
http://www.gwytb.gov.cn/bps/bps_zgty.htm
(注3)樊虎:《揭秘中國歷史上的八次大統一》.北京,現代出版社.2008年版。
(注4)三篇文章作者依次為:林毅夫,《台聲》2000年7月;單衛華,《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陳清偉,《港澳經濟》1998年第5期。
(注5)三篇文章的作者分別為:高秉涵,《菏澤學院學報》2008年1月;金怡順,《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3期;王善鈞,《兩岸統一的“文化力”》見於五緣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緣文化研究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版。
(注6)羅爾斯:《正義論》,何懷宏、何包鋼、廖中白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3頁。
(注7)姚大志:《羅爾斯》,長春,長春出版社,2011年,第2頁。
(注8)中國台灣網:《蔡英文兩岸態度轉變是理性思考還是選舉迷霧?》
http://www.chinataiwan.org/plzhx/mtshy/tga/wangbao/201009/t20100925_1538870.htm
(注9)何標於1994年12月在《台聲》發表文章《兩岸統一會給台灣人帶來什麼?》一文中,提出了十大好處。雖不能概括全部,但算是比較完整的提法。
(注10)資料分別來源於:《遠見》雜誌2010年8月民調、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民調。
http://esc.nccu.edu.tw/modules/tinyd2/index.php?id=3
(注11)何懷宏、何包鋼、廖中白譯羅爾斯著:《正義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174頁。
(注12)何懷宏、何包鋼、廖中白譯羅爾斯著:《正義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176頁。
(注13)姚大志:《現代之後:20世紀晚期西方哲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54頁。
(注14)王貞威:《聯合共和國:坦桑尼亞模式與兩岸統一模式初探》,《中國評論》2011年2月號。
(注15)張亞中:《兩岸和平發展的理論探討》,《中國評論》2010年4月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2/7/6/1/101276190.html
(注16)戚嘉林:《台胞認同應祖國化》,《海峽評論》,2010年10月號。
http://www.haixiainfo.com.tw/SRM/238-7988.html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1年11月號,總第16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