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克禮: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由開創期進入鞏固深化階段。 |
中評社╱題:政治對話與協商是開創兩岸關係發展新前景的根本途徑 作者:余克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在兩岸各方共同努力下,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由開創期,進入鞏固深化階段。這也意味著兩岸關係同時進入了“深水區”,面臨著如何突破政治瓶頸,開創新前景的問題。為此,大陸方面繼在中共十八大提出了“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商談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協商達成和平協定”的努力目標和方向後[1],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台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蕭萬長時又鄭重宣示,“著眼於長遠,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我們多次表示,願意在一個中國框架內就兩岸政治問題同台灣方面進行平等協商,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2]。我認為習總書記的這一宣示,再次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和政府正視與面對兩岸政治分歧問題的鮮明態度、解決兩岸政治分歧問題的誠意與決心和開創兩岸關係發展新前景的責任與使命。兩岸雙方應抓住機遇,在加快實現兩岸經濟合作全面制度化的同時,儘早開啟兩岸政治對話與協商,突破兩岸政治僵局,不斷推進兩岸關係向前發展。
兩岸政治對話與協商是突破政治僵局
開創和平發展新局面的必由之路
台灣問題是由政治因素所造成的政治問題,從上世紀四十年代末開始,延續至今已經超過一甲子,還不能得到解決,也是因為諸多政治干擾的因素不僅仍無法排除,並且還在起作用的結果。政治因素所造成的政治問題,最終只能通過政治途徑與政治手段才能解決。海協和海基兩會,自2008年6月以來,就兩岸經濟合作、交流交往等經濟性、事務性問題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協商,在兩岸關係的轉型階段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開創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可謂功不可沒。但是,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入到鞏固深化階段,兩會要商談兩岸在各個領域進行廣度、深度的交流與合作的問題,必然要受到政治分歧問題的制約,陷入“深水區”而滯礙難行。兩岸如果不能就兩岸政治問題展開對話與協商,兩岸兩會商談遇到的瓶頸就不易突破。因此,只有正視兩岸政治分歧問題,盡早開啟兩岸政治對話與協商,突破兩岸政治僵局,才能不僅使兩會商談順利進行,避免兩岸關係發展有可能出現停滯甚至反復,確保兩岸關係持續穩定發展的大方向不被改變,這是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的唯一途徑。
增進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是開啟
兩岸政治對話協商的必要條件
長期以來,海峽兩岸在政治認同的問題上,有著雄厚的互信基礎,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追求國家統一問題上的主張與立場,原本完全一致,沒有分歧。但是,李登輝、陳水扁在台灣主政期間,為了搞“台獨”分裂活動,強行推行“去中國化”政策,製造了台灣社會在國家、民族認同問題上的嚴重錯亂,政治互信上的嚴重缺失。2008年5月,馬英九上台執政,雖然摒棄了李登輝、陳水扁的“台獨”分裂路線,重新回到國民黨所堅持的反對“台獨”、認同“九二共識”的立場上,贏得了兩岸關係大局的穩定與持續的發展。但是,囿於所面臨的各種壓力,馬英九當局對李扁的“去中國化”做法,未能有效地進行撥亂反正,其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立場與態度亦比較模糊,甚至連本來是中國國民黨最先提出、後來大陸方面所特別強調的“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主張,都不敢予以正面呼應,也不願意碰觸政治問題,對兩岸政治對話與協商更是退避三舍。因此,這幾年兩岸在經濟合作、各項交流等方面,雖然取得了突飛猛進的快速發展,但並沒有扭轉台灣社會在國家民族認同上所出現的偏差,兩岸之間的政治互信也還相當脆弱。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強勁勢頭,也未能撼動兩岸政治僵局,兩岸有識之士對開啟兩岸之間的政治互動、政治對話協商,雖然四處呼喊,但也無任何進展。
在兩岸關係歷經五年快速發展,進入“深水區”之際,特別是在大陸領導人全面完成新老交替後,兩岸在攸關增進政治認同與互信的核心問題上,出現了突破性的進展,從而也使兩岸有可能進入政治性議題,對話與協商露出了曙光:
其一,中國國民黨對大陸方面所堅持的“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原則立場與主張,首次作出了正式的、明確的、清晰的回應。今年6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會見吳伯雄譽榮主席率領的中國國民黨高層訪問團時強調:“大陸和台灣雖然尚未統一,但同屬一個中國,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國共兩黨理應堅持一個中國立場、共同維護一個中國框架”;“增進互信,核心就是要在鞏固和維一個中國框架這一原則問題上形成更為清晰的共同認知和一致立場”[3]。對此,吳伯雄譽榮主席代表中國國民黨作出了明確的正式回應。他指出:“兩岸各自的法律、體制都主張一個中國原則,都用一個中國架構定位兩岸關係,而非國與國關係”[4]。訪問成員、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高輝評論說,“這是明確將‘一個中國’原則訴諸文字,同時強調法律,就是一中憲法,可視為兩岸交流進展一大突破”[5]。台灣《旺報》認為,“這次(習吳)會談最大成就,應屬兩岸在‘一個中國’問題上建立了更深厚的互信關係,讓兩岸當局對經由和平發展手段,解決兩岸政治問題更具有信心,面對內部挑戰時,也可以更從容自信”[6]。
其二,馬英九先生也一改對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模糊態度。他在海基會舉辦汪辜會談20周年紀念茶會上宣稱,不論在內外,“都不會去推動‘兩個中國’、‘一中一台’與台灣獨立,我們兩岸人民都屬於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我們共用共同血緣、歷史文化”[7]。馬英九主席在7月20日給習近平總書記的複電中又明確指出, 1992年,海峽兩岸達成“各自以口頭聲明方式表達堅持一個中國原則”[8]。這是中國國民黨領導人首次正式引用海協、海基兩會1992年在香港達成共識的原文,來表述“九二共識”所堅持的“一個中國”原則的核心內容。
吳伯雄和馬英九所宣稱的上述原則和立場,表明國共兩黨在鞏固和維護一個中國框架這一原則問題上,形成了清晰的共同認知和一致立場。這是相當難能可貴的,它不僅夯實了國共兩黨的政治互信基礎,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兩岸雙方的政治互信,從而為破解政治難題,推進兩岸政治對話與協商跨出了關鍵性的一步。也正因為如此,兩岸智庫在上海成功地共同舉辦了首屆兩岸和平論壇,討論各項敏感、複雜的政治議題。
但是,我們也必須清楚地看到,國共兩黨在一個中國框架這一重大原則問題上,所形成清晰的共同認知與一致立場,一時還不能為台灣社會所普遍接受。目前,台灣社會內部在國家、民族認同這一重大問題上,還存在著較大分歧,朝野主要政黨彼此之間也沒有建立起基本的政治互信。在這種情形下,開啟兩岸政治對話與協商,在台灣島內還會有較大的阻力。因此,海峽兩岸尤其是台灣內部,當務之急是應本著尊重歷史、正視現實、面向未來的心態,切實從謀求台灣的發展、人民的福祉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出發,摒棄“台獨”分裂意識,消除台灣社會內部在政治認同問題上的分歧,構建社會共識與互信,凝聚對國家、民族的認同,廣泛形成對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強化兩岸政治互信基礎,為開啟兩岸政治對話與協商排除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