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岸的未來是和平統一還是走向戰爭,取決於兩岸未來的主人翁。 |
中評社╱題:對台灣青年世代“台獨”傾向的觀察及反思 作者:陳咏江(北京),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作者指出,從“反服貿運動”、“九合一”選舉到“反課綱微調”,青年世代的總體“台獨”傾向體現的淋灕盡致,部分青年的激進“台獨”行徑有恃無恐,直接影響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當前及未來的島內政局。這種現象的背後,除了“台獨”教育的貽害外,島內政黨政治的本土化發展趨勢及台灣特殊的政經環境庇護也是重要原因。兩岸的未來是和平統一還是走向戰爭,台灣青年世代的選擇至關重要,讓青年世代切實認識到兩岸和平的重要性,建立和支持捍衛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青年組織,宣揚“非台獨”、增強兩岸連結的理念至關重要。
當前台灣青年世代政治傾向的兩個特點:泛綠化、激進化
(一)台灣青年世代整體政治傾向泛綠化
一是“台獨”言論在青年政治話語中的霸主地位。台灣青年幾乎都是網絡世代,主要的信息獲取手段來自於網絡,但青年人廣泛接觸的網絡、論壇一片綠油油。在青年最愛的媒體中,立場偏綠的《蘋果日報》排在首位。在其他網絡媒體中,涉及政治報道的新聞大量來源於《自由時報》,在相關鏈接中,《自由時報》的報道也往往佔據先機,排在其他媒體如《中國時報》等消息來源的前面;涉及重大事件的政治評論則普遍來源於一些深綠社團的網站或深綠人士的臉書(Facebook)。在近年來很多重大政治活動發源地的網絡高人氣論壇批踢踢(PTT)中,言論更是一邊倒,幾乎見不到藍營聲音。這就為“台獨”話語權在網絡世界的擴張提供了環境。以“反服貿運動”為例,在“反服貿運動”期間,網絡上一片對《兩岸服貿協議》喊殺喊打之聲,幾乎聽不見理性的討論,即便網絡上出現了支持《兩岸服貿協議》通過的青年聲音,還來不及看到回響就迅速淹沒在反對的聲浪中。重要的是,“反服貿運動”中爆發了互刪Facebook、Line好友的情況,但受傷較深的、被邊緣化的反倒是理性支持《兩岸服貿協議》的青年。
二是台灣青年人的政治認同“去中國化”,政治傾向偏好綠營。首先,台灣青年的大中華意識基本喪失。根據台灣政治大學1992年至今的追蹤民調顯示,自認是中國人的比例從25.5%降低到3%,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的比例從46%降低到32%,主張統一的人降到9%。 而青年人中,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或者主張統一的人更是寥寥無幾。正如統派青年張瑋珊所言,“身邊基本上就沒有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人”,“周圍的人會認為自己對不起台灣,是思想很有問題的人”。 其次,支持藍綠的比例嚴重失調。根據島內民調機構估算,目前台灣青年支持綠營的比例遠遠高於藍營,支持藍綠的總體比例為2:8 。“九合一”選舉中,20歲到40歲年輕人積極串聯投票,對藍營的潰敗,柯文哲的上台乃至綠營的勝利起到了關鍵作用。尤為重要的是,許多藍營二代不再支持國民黨候選人,而綠營後代則強化了對民進黨的支持。
(二)台灣青年世代參政方式激進化、極端化
“台獨”青年以激進方式在民粹運動中嶄露頭角。近年來,隨著“反旺中案”、“反苗栗大埔拆遷”等一系列街頭運動的展開,尤其是“反服貿運動”、“反課綱微調”等大規模抗爭活動的爆發,造就了一批擁有組織能力的激進青年“台獨”領袖,包括“反服貿運動”中帶頭佔領“立法院”的林飛帆、陳為廷,幾乎成為“台獨”青年的意見領袖;台大哲學系學生洪崇晏接連上演扔鞋、阻擋、潑漆、佔領、“路過”等鬧劇,甚至率眾包圍台北市警察局中正第一分局;魏揚公然號召學生佔領“行政院”,並叫囂願對衝撞後果負“法律責任”,成為島內學運史上首位遭聲押的學生。
“台獨”青年組建參與激進政黨。“島國前進”發起人、“中研院副研究員”黃國昌不僅是“反旺中案”的主角,是“反服貿運動”的幕後操盤手,更直接推動新世代激進勢力組黨參政。黃憑藉其在青年學生中的影響,籌組所謂第三勢力政黨“時代力量”,以“制憲建國”為目標。學運社團“福爾摩鯊會社”則主動接洽並獲台聯黨收編,成為台聯黨青年軍,許多成員並在去年底“九合一”選舉中獲台聯黨資助投入到村里長選舉中。
台灣青年世代“台獨”傾向增長的原因
(一)日益本土化的社會環境
一是李、扁執政20年“台獨”教育及馬英九當局未及時、徹底撥亂反正的影響。“亡其國必先亡其史”,如今台灣從20到35歲的新世代所接受的中小學教育背景,基本是從李登輝主政後期開始,正是台灣教科書本土化論述改革興起的時候,所教導的內容不再是兩蔣時代的大中華史觀。馬英九執政後,對導正認同動作遲緩,即便好不容易通過教改去除日本殖民色彩,但仍舊不脫離以台灣為中心的“同心圓”史觀。這就讓這代台灣青年世代的歷史觀、意識形態、生活經驗,都是以台灣為主體,本質上仍是“去中國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