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23日電/據中國科學報報道,5月19日,《細胞-報告》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研究員章海兵團隊的研究成果,該研究揭示小鼠RIPK3蛋白突變可導致RIPK1-RIPK3相互作用缺失,從而抑制體內、外細胞程序性壞死的發生。
此外,研究人員發現,在FADD敲除小鼠模型中,RIPK3蛋白突變還會導致嚴重的自身免疫性淋巴細胞增生綜合征。章海兵表示,這為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潛在靶點。
神奇的蛋白讓細胞又死又活
自身免疫性淋巴細胞增生綜合征是一種以淋巴細胞增生為特征的自身免疫疾病。該疾病的發病原因是淋巴細胞的死亡通路被阻斷,導致淋巴細胞的發育穩態被破壞,表現為淋巴結腫大、脾臟腫大、淋巴瘤以及其它自身免疫疾病的發生。
章海兵解釋,當機體正常的細胞凋亡和程序性壞死均被破壞時,這種疾病便會發生。
細胞程序性壞死是一種新型的細胞炎性死亡方式,以胞質內蛋白形成壞死小體,細胞膜形成孔破裂釋放內容物為主要特征。壞死小體主要由受體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和3(RIPK1、RIPK3)組成,RIPK1與RIPK3通過功能域RHIM形成多聚蛋白複合體。目前RIPK3蛋白RHIM功能域的生理功能和作用機制尚不清楚。
章海兵團隊通過體外細胞實驗發現,過表達人源和鼠源的RIPK3蛋白能誘導細胞發生細胞凋亡,通過突變RIPK3蛋白RHIM功能域上的重要位點,不僅能阻止RIPK1/RIPK3蛋白多聚體的出現,也可以阻止細胞凋亡和細胞程序性壞死的發生。
因此,體外實驗結果表明該突變位點能調控RIPK3蛋白的RHIM功能域,從而影響細胞死亡功能。“也就是說,該人源和鼠源位點都可以破壞RHIM介導的RIPK3多聚引起細胞死亡的功能。”章海兵告訴《中國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