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科大發現新機制 量子應用價值高
http://www.CRNTT.com   2021-08-10 12:14:37


溫維佳教授(右)和吳肖肖博士展示用於觀測第二類狄拉克錐的3D列印材料實驗樣品。(大公報)
  中評社香港8月10日電/石墨烯自2004年被發現以來,被視為21世紀最高端的材料之一。作為現今世上最薄、強度最大、導熱性能最強的超級材料,近年來成為量子科學家爭相研究的“寵兒”。石墨烯是一種拓撲材料,其奇特性質,大多來源於其拓撲的“狄拉克錐”。

  大公報報道,香港科技大學物理學系的溫維佳教授及吳肖肖博士表示,全球首次發現石墨烯等新材料中的“第二類狄拉克錐”的普適產生機制,並在聲學實驗中實現了該材料的許多奇特性質,改變了過往只能在苛刻條件下零星獲得該材料的窘況。該機制的發現,將為現代電子通訊、量子計算、光學通信,甚至隔音減噪材料等方面帶來重大應用價值。

  石墨烯是一種平面單層緊密打包成一個二維(2D)蜂窩晶格的碳原子,並且是所有其他維度的石墨材料的基本構建模塊。溫維佳教授說,石墨烯是納米量級的材料,比人類的頭髮絲還小,它的奇特性質大多來源於其拓撲的“狄拉克錐”。但石墨烯中的“狄拉克錐”,屬於理論預言中的“第一類狄拉克錐”。而理論預言中更加獨特的“第二類狄拉克錐”,由於對外界信號的響應具有“第一類狄拉克錐”所不具備的極強的方向性,將會為電子器件的開發與應用帶來更加廣闊的可能。然而,到目前為止,“第二類狄拉克錐”只能在一些材料中零星地找到,缺乏系統的生成機理。

  電子“齊向前”效率更高

  吳肖肖博士介紹道,是次他們的成果,就是發現了“第一類狄拉克錐”(下稱“第一類”)之外的“第二類狄拉克錐”(下稱“第二類”)的系統生成機理,也就是怎麼生成“第二類”。吳博士在白板上畫出了石墨烯的結構,即多個類似蜂窩的六邊形圖案。他說,每條邊交匯成的格點,都是碳原子,裡面還有電子。這些電子在石墨烯中傳導的時候,速度和能量的關係就呈現一種交叉的形狀(見圖2),被稱為狄拉克錐。他說,電子在狄拉克錐中,有的會向前游走,有的會向後游走,這也就是“第一類”。而最理想的狀態,就是需要電子朝單向傳輸,往一個方向走,不要回頭。“因為回來可能還會碰到一些晶格,要跟它碰撞、發熱,要消耗能量,就是所謂的電阻大。所以都往前面走最好。”吳博士說,“第二類”就是電子都往前走,只是有的走得快,有的走得慢而已。與“第一類”的性質相比,“第二類”電阻更小,電能轉化效率也更高。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