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一衣帶水,千年情仇:中日兩千年交往梳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4-06 15:05:17  



  ●旭日東昇——向中國學習的時代 

  公元6世紀前後,中日兩國都陷入了政治大漩渦。被日本奉為中華正統的南朝政權更替頻繁,且在與北方的對抗中衰相盡現;日本的日子也很難過,一方面部民奴隸制難以為繼,經濟遭遇制度性困難,而國內的閥族勢力仍然強大,另一方面在朝鮮的殖民統治屢屢受挫,尤其是562年在半島的最後殖民地任那府滅于新羅,大和勢力被迫收縮回島內。最要命的是,與半島各國關係惡化,在經濟上就喪失了朝鮮的物資、技術及人力資源,這一時期,幾乎所有的政治經濟矛盾都集中到了島內。 

  公元6世紀末,日本迎來了聖德太子攝政,中國也由隋朝重現大一統,經過200年整合的中華文明表現出強勁的上升勢頭,而半島的新羅模仿中國改革,國力逐漸強盛起來。這些國際形勢觸動了開明的聖德太子,日本高層最終決定師事中國,引入中國的大一統思想,試圖建立起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體制來挽救日本的危機。 

  聖德太子改革僅限於行政及思想領域,未觸及根本,所以作用有限,但至少達成兩項成果:一、通過制憲修史,皇權思想深入人心;二、重開中日邦交,派遣留學生入隋,培養改革人才,為後來的大化改新奠定了基石。大化改新基本可以視作隋唐制度的翻版,即在經濟上建立班田制及租庸調製,政治上實行中央集權制,日本借此一舉躍入封建社會。 

  重現活力的日本再度積極干預半島事務,而唐朝也在努力改變半島的政治秩序,雙方出現了對抗局面。半島南部的新羅、百濟也分別與中日結盟,從而將中日拉到了戰爭的邊緣。出於平息國內守舊派和民眾的不滿,日本急需轉移矛盾,再加上先前隋煬帝三征高句麗慘敗,以至亡國,日本由此產生了戰略誤判,認為唐朝也是外強中乾。白村江一戰中國最終將日本逐出半島,更顯示唐朝區域霸主地位難以撼動。識相的大和朝廷在兩年後恢復派遣遣唐使,一批批的留學生和學問僧被派到中國,唐朝使節也多次赴日。遣唐使不僅僅扮演了外交官角色,還發揮了貿易商團的作用。這種貿易是隱藏於朝貢背後的,再加上來唐的留學生和學問僧都是搭載使節船往返,遣唐使事實上成為了日唐文化交流最主要的媒介。 

  正是通過對唐朝先進文化的全面引入,日本進一步完善了社會體制,充實了本國文化,從而創造出仍舊以佛教文化為中心的白鳳文化和天平文化。這一時期因為文化上濃厚的盛唐烙印而被日本史家稱為“唐風時代”。唐風時代無疑是中日關係史上的黃金年代,並留下不少佳話,如李白哭晁衡(阿倍仲麻呂),鑒真東渡等。但隨著以安史之亂為契機的軍閥混戰局面的出現,遣唐使面臨的風險越來越大,再加上唐朝索要軍事物資以應付叛亂,不堪其累的日本終於在末任遣唐使菅原道真建議下,於894年停派了遣唐使,中日關係從此成為唐人的單向聯繫。 

  唐朝在內憂外患中滅亡,稍後的五代十國再現了南北朝時代的混亂。中國政局的非正常化使得日本遲遲不肯開放國門,只是與政局相對穩定的越、吳越政權保持有限的官方往來。待到宋朝結束動亂,恢復大一統局面後,日本才重新對中國開放。 

  日宋交流掀起了中日關係史上空前絕後的高潮。首先,更為開放務實的武士階層執掌日本權柄,放寬了以往的限制,民間貿易得到認可。以往的官方主導模式改為官民並用。其次,由於日本工商業的勃興,對於中國物產的需求相對降低,改而急需大量貨幣。日本原本銅資源有限,且鑄幣品質低劣,於是乎,乾脆停止鑄幣,積極發展對宋貿易以獲取宋朝的銅錢,以滿足國內流通之需。 

  從平安末期的平氏政權再到後來的鐮倉幕府都積極推進中日關係,三代將軍源實朝甚至打算親率使團訪宋,後因交通條件所限只得作罷。假如得以成行,倒可開中日關係史上高層訪問之先河。中日關係由此呈現出政熱經熱的大好局面,但時間一長,宋朝卻因銅錢大量外流導致國內通貨緊縮,只好向日本提出限制貿易的要求,這大可以看成是雙邊關係史上第一次金融摩擦。但日本表示理解,最終答應了宋朝請求。然而,南宋最終滅於蒙古之手,中日關係不得不戛然而止。 

  隋唐宋時期的中日邦交堪稱兩國關係史上的頂峰:政治上的互信互助和經濟上的互利互惠。但在文化上,中國仍然是日本的老師。中國的茶道和禪宗正是此時傳入日本,成為武士階層的修煉手段。建築、醫學、書畫、印刷等技藝也備受日本人青睞。此外,這一時期雙邊關係至少呈現出兩個新特點:第一,日本民族意識的覺醒。在小野妹子首訪隋朝時就在國書中一改過去請封、朝貢的謙恭,稱:“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而日本國名亦源於此。再次訪隋時更稱:“東天皇敬白西皇帝。”然而,這僅僅是政治上的獨立,文化上日本仍然是中國的附庸,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平安中期日本文字“假名”及日本民族文學的出現。正由於有了自己的文字,日本在文化上基本擺脫了中國的束縛,進入了所謂的“國風時代”。第二,中國政權大國傾向的收縮。隋唐作為新興的大國,擴張意識較強烈,但宋朝國力弱小,而奉行的文治主義使得宋朝不復唐朝的霸氣,轉而以一種更為平等而靈活的方針處理對外關係,宋代的中日關係由此保持了平等態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