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舉賢不避親:周恩來總理的一次“徇私”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5-29 10:25:53  



  電話有分機的,我常會聽不清。昨日所說周振中,堂房絕沒有這個人。總理堂兄弟,現只有:恩夔,我之子,年五十;恩,二房的,在上海,年四十二;恩宏,五房的,在上海,年四十九,新近他的原配未見;前單所寫的恩煦已死,才知道他在上海有工作;恩燕,三房的,在廣州,年四十餘,也新近知他在廣州鐵路局工作,四個。又,從堂弟恩燦,九房的,在揚州,年四十餘。如此而已。此人定是假冒,未必敢見我,若來見,或是遠房本家,當由電話奉告。 

  此布並致敬禮 

  周峋芝 啟 

  十一月廿五日 

  周嵩堯寫完上面這封信後還不放心,又特意詳詳細細寫了一份附件。附件全文共3000餘字,是用毛筆工整書寫而成的。這是一份有關周恩來八等親(習慣上也稱“五服”親)以內親屬最為全面、最為具體的“圖譜”,共記述了周恩來親屬近80人。在周嵩堯的這份《圖譜》上,連原來一直被誤傳為周恩來嫡親表妹、原秋瑾研究會會長王去病也寫得清清楚楚,“均是王貺後母之女,無血親關係”。他的這份附件成了當時前往“西花廳”認周恩來為親的人的一面鏡子,是真是假,用“鏡子”一對照,都能清清楚楚。這面“鏡子”一直收藏於西花廳,1994年由淮安周恩來故居收藏,現在則成了研究周恩來家世的又一份珍貴的原始資料。 

  周嵩堯居京只有短短三年多時間,他晚年生活很幸福。但是,文史館的悠閒工作也難免使他產生思鄉懷舊之情。紹興有祖居,揚州安葬有他的父母,淮安更是他最早供職、多年寓居和上學讀書的地方。他很想一一回去看看。可是嚴於律己的周恩來考慮到老人如果回去,“當地政府一定會對他給予特殊的接待和照顧。這樣無形中就會給當地政府增加負擔,也影響人家正常工作”。“況且周恩來歷來反對‘衣錦還鄉’的舊習俗,他要自我帶頭,樹立新社會的新風尚,給全黨做出表率。就婉言勸說六伯父不要歸鄉省親”。1951年3月1日,周嵩堯在給紹興表弟魯覺侯的信中還提到這件事:“本欲就浙省一席,舍侄以相距太遠,年衰獨行,不能獨行。”他是個經歷過滿清、民國、日偽和新社會幾個朝代、幾個時期的人,能顧大局識大體,也就能理解侄兒周恩來的意思,打那以後再也未向周恩來提出任何個人要求。 

  1952年3月,周嵩堯的惟一兒子周恩夔在揚州因病去世,時年才過五旬。周恩來十分體貼周嵩堯老年喪子的哀痛心情,在征得老人同意之後,托人將他最疼愛的曾孫周國鎮從揚州接來北京,一邊上學一邊陪伴老人家,並負擔了周國鎮的全部學雜及生活費用,以撫慰六伯父的喪子之痛。1952年8月,周嵩堯80大壽時,周恩來還按蘇北老家習慣,邀集弟弟周恩壽及在京侄兒、侄女們,齊集到西花廳設簡單的一桌家宴,為六伯父做壽。 

  1953年9月2日,周嵩堯先生因患老年性氣管炎在北京去世,享年81歲。百忙之中的周恩來親臨北京嘉興寺向他的六伯父遺體告別並主持了入殮儀式。9月6日,周嵩堯出殯,由他的孫子周華章引棺領穴。周恩來因公務繁忙,無法分身,便托鄧穎超代表他前往送葬。鄧穎超抱病送靈至北京東郊第一人民公墓,並代表周恩來親自為周嵩堯的墓揮鍬鏟土,使其得以安葬。(來源: 老人報)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