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拍賣崇陽大禮堂不僅是因為新廣場和劇院需要資金,更主要的是因為原禮堂設計和容量存在缺陷,已不能適應發展需要。”王向陽說,大禮堂建於上世紀80年代,由於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隱患。而且處於鬧市區,每次集會都會引起交通阻礙。
王向陽說,該縣近兩年通過拍賣的形式盤活存量土地資產,每年能籌措城建資金1.8—2億元,“不僅保證了城建資金需要,還化解了歷史債務2000萬元,天城劇院和大集廣場等一批市民文化工程就是直接受優惠的項目之一”。
崇陽縣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黃斌說,目前,新劇院仍歸縣文體局管理,舊禮堂的13名員工仍繼續在劇院工作,並由政府每年補貼工資7萬元。“這一解決方案得到各方認可,新劇院每月都有大型民間藝術表演,還與大集廣場一起構成了全縣新的文化娛樂活動中心”。
親民工程?面子工程?
到底是親民工程還是面子工程?政府也曾受到質疑,甚至有老同志找到縣委書記,表示反對這一工程;有些職能部門也對這項工程不太熱情。
“決定拆除圍墻建廣場,我也受過種種壓力和非議。”9月4日,坐在辦公室的周亨華有些激動。
“到底是親民工程還是面子工程?政府也曾受到質疑,甚至有老同志親自找到我,表示反對這一工程;有些職能部門也對這項工程不太熱情。”周亨華說,反對的人擔心工程增加財政和人民群眾的負擔。
周亨華說,天城劇院、大集廣場等總投入1500萬,除了拍賣的1310萬,其餘的則利用省裏給的項目資金,並和規劃中的基礎建設配合起來,基本上沒有增加政府的財政負擔。
黃斌說,新廣場的設計簡樸、實用,方便群眾並適度超前。廣場上的電子屏是省勞動廳給縣裏的一個培訓項目,本來要安裝在勞動就業中心,但考慮到那裏地方小,不實用,就安在了廣場上,“勞動培訓不僅有了一個天然場地,其他時間還可以放音樂和地方新聞”。因為廣場兩邊靠近馬路,整個廣場大部分綠化由城建部門負責,路燈則由電力公司免費提供。
黃斌說,一開始他也擔心文化廣場離城區遠,老百姓不會來。但事實上,今年夏天先期開放的廣場,平均每天晚上人流量達3000人次以上。“原先老城區的白鷺廣場只能容納幾百人,根本不能滿足群眾需要,而在鬧市區新建大型休閒廣場,不僅土地緊張且建設成本高,選擇利用政府大院這片空地無疑是正確的”。
周亨華說,廣場取名“大集”,意思就是要“集天下之大成,集崇陽之英才,為百姓而謀利”。整個工程合理地利用了資金,不僅沒有增加財政負擔,也沒有損害群眾的利益,“親民工程不敢自誇,但絕不是面子工程”。
無圍墻時代的百姓生活
“我們不管什麼面子不面子工程,老百姓很實際,現在就是感覺很實惠。”
4日晚,華燈初上,大集廣場上,兩千余名群眾在初秋的清涼中翩翩起舞。
“前幾年這裡還是一片荒地,現在成了老百姓娛樂休閒的重要場所。”來自附近山下村的徐東祥說,沒有圍墻阻攔,一到晚上,廣場的老人跳扇子舞、孩子們溜旱冰、玩氣球,“熱鬧得很”。
“來的人多了,傳到我耳朵裏的群眾意見也多了。”周亨華笑著說,每晚,他都喜歡飯後騎自行車在廣場附近轉,有群眾當面表揚,有的現場反映問題,也有的拉著書記跳舞,偶爾還有人要合影。
“我們不管什麼面子不面子工程,老百姓很實際,現在就是感覺很實惠,覺得政府更加讓人親近了。”一位在廣場上乘涼的居民興奮地說。
晚上10點,喧鬧的大集廣場漸漸靜了下來。經營兒童遊樂場的老闆汪光榮買來醬豬蹄、鹹豆和白酒,招呼幾名工人一起喝了起來。汪說,兩個月前,他花18萬元購進一套娛樂小飛機,在廣場上租地搞經營,“每晚能掙1000多元,最多時一個晚上就賺了1500元。”捏著酒瓶,汪光榮看起來有些微醉。他身後的廣場上,依舊燈火通明。(來源:長江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