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中朝兩國是山水相連、唇齒相依的。另外,毛澤東也考慮到了當時的國際政治形勢。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世界逐漸劃分爲以美國爲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爲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新中國成立前後,毛澤東多次强調,在當前的國際局勢下,中國只能堅定地站在蘇聯等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國家一邊,不能站在美國一邊,也不能走中間道路。朝鮮戰爭爆發後,蘇聯限于種種曆史和現實的原因,不便直接與美國刀兵相見。因此,便積極支持中國出兵朝鮮。
毛澤東在做出出兵朝鮮的决策之前,反複考慮了以上這些因素,他十分重視中朝兩國曆史上形成的山水相連、唇齒相依的地理、政治關系,更重視中朝兩黨曆史上形成的幷肩作戰的傳統友誼,因此,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毛澤東的思想傾向仍然是要出兵援朝。他當然也知道中國出兵援朝面臨的困難,當會上大家把這些困難擺出來之後,毛澤東說了這樣一段話:“你們說的都有理由,但不管怎麽說,別人要亡國了,我們站在旁邊看,不論怎麽說,心里也難過。” 彭德懷後來回憶說:“我把主席的話,反複念了幾十遍,體會到這是一個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相結合的指示。‘你們說的都有理由’,但如果不把它同朝鮮處于危急時刻聯系起來考慮,那就是民族主義而不是國際主義者。我想到這里,認爲出兵援朝是正確的,是必要的,是英明的决策,而且是迫不及待的。我想通了,擁護主席這一英明决策。” 可見,毛澤東的這番話,深深地影響了彭德懷,實際上,這番話不僅影響了彭德懷,也影響了政治局許多人,可以說,毛澤東的這番話對中共中央做出抗美援朝的戰略决策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毛澤東最後下了决心
毛澤東是務實的,他考慮到了中國軍隊在實力上不如美國軍隊,因此,他當時很希望蘇聯方面能够給中國軍隊以武器等方面的支持,特別是希望得到蘇聯空軍的支援,以爭取制空權,保證中國入朝作戰的地面部隊順利推進。但是,蘇聯在軍事裝備和空軍支持這兩個方面,態度都不明朗,遲遲不做出承諾。此時的毛澤東,從中國長遠的國家安全考慮,從中國與朝鮮的唇亡齒寒的特殊關系考慮,從中國的國際主義義務考慮,已經下了這樣的决心:即使蘇聯方面不給中國武器裝備和空軍支援,中國也要派兵入朝作戰。
毛澤東的這個决心,從10月4日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可以得到證明。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明確表示:我們要派兵入朝作戰,我們在爭取蘇聯方面支援我們,但即使沒有蘇聯的支援,我們也要派兵入朝。我們不能看著朝鮮亡國不管。
但是,毛澤東對蘇聯的支援,還是采取積極爭取的態度。他當然認識到:有了蘇聯的支援,中國軍隊入朝作戰後,戰鬥力會大大增强,困難會小一些,而且,中國軍隊現代化的進程將會加快。據彭德懷回憶:10月4日那天,他從西安飛赴北京參加了政治局擴大會議。會後,毛澤東和他有過一次長談。談話中,彭德懷說:“蘇聯完全撒手,我們裝備差得很遠,只好讓朝鮮亡國,是很痛心。”毛澤東向彭德懷提出這樣的設想:如果蘇聯援助得多一些、快一些,我們的裝備改善得好一些,這場仗是不是能打?彭德懷反複考慮後肯定地表示:這不是沒有可能的,問題在于這種援助能够到什麽程度,空軍能掩護到什麽程度,這個問題解决得好,可以同美國軍隊較量一下。得到彭德懷這樣的回答,毛澤東十分滿意。他明確提議,有關蘇聯援助的問題,由周恩來去蘇聯與斯大林商量解决,出兵的准備繼續做,由彭德懷來擔任志願軍的司令員兼政委。10月5日下午,中央政治局繼續在頤年堂開會,對是否出兵援朝再次進行討論。在發言中,彭德懷講了自己的觀點: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爛了,最多等于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如讓美軍擺在鴨綠江岸和台灣,它要發動侵略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如等美國占領了朝鮮半島,將來的問題更複雜,所以遲打不如早打。彭德懷發言後,毛澤東站起來,堅定地說:“彭老總說得好!我們出兵參戰的困難確實很多,但是,朝鮮是中國的友好鄰邦,中國人民不能眼看著美國侵略者對其肆行踐踏而置之不理;唇亡則齒寒,戶破則堂危。我們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
中國出兵援朝的决策,就在這次會議上定下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