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喬冠華與龔澎:我的父親母親 喬松都著 中華書局 |
母親在山城有一項必做的工作:每天下午准時來到兩路口附近巴縣中學內的外國記者站,在這里,她將要向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記者發布來自中共南方局和解放區的新聞和消息。此時周恩來同志已經開始著手培養我們黨自己的新聞發言人了,在他的直接領導下,外事組的同事們以邏輯嚴密、真實可信的發言表達了中國共産黨人的鮮明立場和觀點。
1941至1942年間,日軍飛機不停地在重慶上空轟炸,曾家岩50號的部分樓房也被炸壞了,母親與部分工作人員臨時搬到了紅岩村。爲了開展外聯工作,母親每天冒著酷暑從郊區步行數里,先在化龍橋坐馬車到上清寺,然後再換乘公交車趕往鬧市區。那時,她經常身穿一件簡樸而合身的旗袍,隨身的手包里放滿了來自解放區最新的廣播稿副本,她已經做好了充分的准備。
當時南方局可以經常接收到延安的消息和來自抗日前綫的戰地新聞,母親和同事們總是即時將有關內容編寫翻譯成英文,然後編印爲若幹份材料,幷將它們很快分送到外國記者手中。
爲了及時將《解放日報》、《新華日報》上發表的重要文章和毛澤東、周恩來等人對局勢的講話翻譯成英文,母親承擔了大量的筆譯工作,很多重要文章都是她在打字機上翻譯成英文的。母親要求自己精益求精地譯好每一次談話,校准每一份稿件。後來上級專門抽調了兩位同志負責編譯對外宣傳的英文小册子。最初他們出的是油印本,後來改進爲鉛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重慶已成爲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綫各種力量的聚合地。這里設有四十多個國家的外交代表機構,此外還有各種國際性反法西斯組織與十多個中外文化協會。據1943年10月底重慶官方統計,常駐渝的外籍人士達1192 人,其中英國人329名、美國人168名、蘇聯人163名,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商業、外交等各個領域。
駐重慶的上百名外國記者來自合衆社、塔斯社、路透社、美聯社、德新社、哈瓦斯社、海通社、國際新聞社、北美聯合通訊社、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等著名國際新聞通訊機構;美國《時代》、《生活》、《讀者文摘》、《紐約時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紐約先驅論壇報》、英國《每月郵報》、《每日快報》、《泰晤士報》、《悉尼晨報》、《巴黎晚報》、《莫斯科世界新聞》等著名報刊在重慶都派駐有記者。
兩路口的記者站實際是國民政府爲外國記者辦的新聞招待所。舊址原有的磚樓成爲國民黨國際宣傳處的辦公室,操場上建了一批棚屋式簡易房,里面居住著世界各地的新聞工作者,他們來自美、英、法等國各大新聞媒體,左、中、右各派勢力都有。這是一批極爲活躍的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