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中國成本上漲,很多外資公司已不得不轉向越南、印尼和印度等成本更低的市場。 |
中評社香港6月27日電/西方投資家之間最近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越南是下一個中國,而柬埔寨是下一個越南。越南和柬埔寨之所以受到青睞都是因爲它們廉價的勞動力成本。中國的外資流速已經在逐漸减緩,佳能公司停止在中國增設工廠。與此同時,它卻把位于越南河內的打印機廠的員工數量翻倍,達到8000人;日本尼桑汽車在河內增設了一個汽車工程研究中心;來自美國北卡來羅納州的內衣巨頭漢柏集團也在當地建了兩家新廠;還有世界上最大的氨綸生産商之一上海天虹紡織集團同樣在當地建了兩家氨綸製造廠。
中國勞動力成本飈升之痛
人民網報道,中國農村勞動力大部分已轉移到工廠,流水綫作業的工人工資正以10%以上的幅度增長。而對于技術工人,如機器修理工等,工資增幅還會更大。在沿海城市,即便是低技術含量工人的月收入也已超過120美元。據天虹集團估計,今年中國紡織工人的工資還將上漲16%,而新的勞動法規也使企業不可避免的要付出更多成本,比如養老金。此外,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以每年10%的速率升值,這使在美元計算下的中國勞動力價格每年上升25%。同時,接近8%的通脹率更是增加了勞動力成本上漲的預期。
相比之下,越南工人在周末加班工作的前提下,工資也不過50美元,還不到中國工人的一半。尼桑公司計 劃,到2010年,在越南招募1400名本地工程師,因爲這裏的應届大學畢業生月收入僅爲200美元。做出類似選擇的還有中國臺灣的三洋摩托、美國的耐克 公司等。除了越南,一些汽車配件企業和紡織企業把工廠遷往印度和孟加拉國。比如福特,就準備在印度投資5億美元建造工廠。
如此競爭之下,中國生産企業不得不拼命控制成本,但是仍然難以挽回外資的投資。
漢柏集團全球供應鏈總裁杰拉德-埃文斯認爲,與中國相比,在土地和勞動力方面,越南和泰國有更大的優勢。而漢柏集團也正在將工廠從墨西哥及中美洲遷往亞洲。
“中國1”戰略共識
作爲世界最大的工業投資目標,去年一年,中國吸進了830億美元的外資,但對許多製造商,尤其對産業鏈最末端的企業來說,通脹、人民幣匯率走强加上更高的稅率,更嚴格的勞動法和環境標準,及勞動力價格上漲這些因素促使它們不得不轉向越南、印尼和印度等成本更低的市場。這套被稱爲“中國1”的新戰略,即在中國之外的其他亞洲國家特別是越南建立基地的做法,正在被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所奉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