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8年5月26日,毛澤東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講演《論持久戰》,至6月3日結束。毛澤東指出,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後勝利是中國的。毛澤東總結了抗日戰爭10個月的經驗,進一步揭示了抗日戰爭的發展規律,把持久戰的思想更加理論系統化。 這是1939年5月26日,毛澤東在“抗大”成立三周年紀念大會上講話。(資料照片:新華社) |
毛澤東善於把深奧的統戰理論,寓於生動的語言之中。他用簡潔的語句,溝通統戰對象的思想問題,表達了自己的深邃哲理。
統戰工作有很強的原則性,不堅持原則,共產黨將一事無成。毛澤東告誡黨的幹部,共產黨人要堅持原則,原則問題上不讓步。同時,他也非常重視原則的堅定性與策略的靈活性,在原則許可的範圍內,因時而異,因地而宜,靈活機動,以便更好地堅持原則。這就如同中國古代的銅錢,它外層是圓形的,內層中心是四方的,外層可以滾動,但無論怎麼滾動,滾到什麼地方,一旦停下來後,內層總是方形的,變不了本性。毛澤東用這一形象的比喻,說明深刻的統戰藝術,他要求做統戰工作的同志,要像銅錢那樣,外圓內方,做工作時要圓,方法要圓,策略要圓,但是,內心要方正,原則不能丟。
在諸多問題上,毛澤東充分表現出這一特色,重慶談判可以佐證。
中國人民經過八年艱苦抗日戰爭,終於在1945年8月迎來了抗戰勝利。老百姓多麼希望和平、民主、團結、富強啊!可此時,國民黨還堅持一黨專政的法西斯獨裁統治,加之有美國的支持,內戰的危機嚴重地存在著。但是,國民黨要發動內戰,他們還有壓力,兵力也在大後方,要爭取時間調兵遣將。於是,國民黨打出了“和談”的旗號。1945年8月19日至23日,蔣介石連續三次電邀毛澤東赴重慶談判。
去不去重慶談判?派誰前往?如何談?面對這種抉擇,中共中央的高層領導人在延安展開了爭論。有人說,蔣介石搞談判是擺“鴻門宴”,我們共產黨人不能上當受騙,毛澤東是黨中央的主席,黨的領袖,怎麼能去冒險呢?
這種不主張毛澤東去重慶談判的觀點在黨內很有代表性。但是,毛澤東經過深思熟慮後,表示對同志們的關心能理解和感謝,但不能接受。毛澤東分析了客觀形勢,說明了談判的理由:今天,全國人民都反對內戰,中國人民打了十年,又打八年抗戰,長期戰亂,不利國家,老百姓渴望和平,我們共產黨人是代表人民的利益和願望的,我們若不去,就中了蔣介石的計。蔣先生這個人十分狡猾,他是嘴裡邀請我,喊得響,其內心是不希望我去的。如果我不去,正中下懷,他就可以借口說,共產黨拒絕和平,共產黨不要和平、民主、團結的中國,而要打內戰。
毛澤東還詳細分析了自己的安全有保障,認為共產黨已不比1927年,現有鞏固的解放區,有強大的人民武裝力量,有全國人民的支持和擁護,大後方的人民是反對內戰的。從國際形勢上看,世界人民革命力量上升,對共產黨有利。蔣介石是聰明人,他不會不考慮這些因素,輕舉妄動對他不利。根據這些因素,毛澤東說,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阻止和推遲內戰的爆發,揭穿美國和蔣介石假和談、真內戰的反動面目,以教育和團結廣大人民,我們應該去重慶,我應該與蔣介石先生面對面談判。
毛澤東這一決策是英明的,充分體現了一個戰略家、一位領袖的膽量和氣魄。在整個談判期間,他又把原則性和靈活性巧妙地結合起來,以高超的鬥爭藝術,指揮若定,以談對談,以打對打,針鋒相對,寸土必爭。
蔣介石對和談本無誠意,只是為了拖延時間準備內戰,並栽贓中共,製造內戰借口。他要共產黨交出全部軍隊給國民黨中央政府,要共產黨撤出根據地,讓出地盤,毛澤東等共產黨領袖可以到中央政府裡來做官。對軍隊和政權這兩個問題,毛澤東堅持了共產黨的原則,總結了大革命的教訓,沒有交一粒子彈、一支槍,不上當。但是,共產黨也作了一些必要的妥協和讓步,靈活地向國民黨提出了一些建議:國共雙方軍隊整編的比例由5︰1改為7︰1,即共產黨的軍隊僅佔國軍的七分之一;共產黨將廣東、浙江、蘇南、皖南、皖中、湖北、河南(豫北除外)等八個省區的人民軍隊撤出,遷往蘇北、皖北以北地區。毛澤東這一策略的靈活性,立刻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擁護,受到了重慶各民主黨派和輿論界的高度讚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