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圓北京
曾幾何時,從井岡山到延安的蘇區上空閃耀著兩顆明亮的雙星———毛澤東與賀子珍,我的外公外婆。他們同生共死,度過中國革命最艱難的十年。
後來,累累傷痕使外婆偏離了原有軌道,從外公身旁消失了。外婆是西沉的彎月,外公是東升的旭日,再難相見。然而,月到半夜,日在中天,他們其實都是寂寞的。外婆記掛著天界的安危,外公思念著人間的冷暖,無奈為時已晚!外公外婆的傳奇成為永久的愛情悲劇。
外婆住在上海華東醫院的同時,在北京的媽媽和爸爸正在安排另一件大事:把外婆接到北京。外婆盼望進京,已經盼了整整30年。
然而,外婆堅持要去北京,儘管高齡而且臥床不起,她剛強的性格一如當年,沒有改變。現在看來,我認為北京之於外婆,其象徵意義應該大於實際意義。外婆所堅持的,是一個老黨員、老戰士和老公民的權利,是一個母親和妻子的權利。
1979年9月3日,也就是媽媽帶我回京上學的第三天,中央派專機把外婆接到了北京。這個日子離9月9日外公逝世三周年紀念日還有四天,離10月7日外婆70歲生日還有一個月。
在北京機場,外婆見到了前來迎接自己的井岡山姐妹曾志,她當時擔任中組部副部長。30年前,外婆即將進京時被組織部門阻止。現在,中央組織部門的代表歡迎她回家。外婆的漫長等待終於有了結果。
在出發前兩天,大家對她做起了工作:
姨媽,到了毛主席紀念堂,不能發出任何響動,更不能大聲哭,這是紀律!
姨媽,你一定要答應哦,不能哭,要聽組織上的安排!我們就在您的身邊。
外婆頻頻點頭。她這一輩子是最遵守紀律的人,她聽組織的話。
外婆的紀念堂之行是保密的。
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外婆一行從位於北京西郊十里長街上的解放軍總醫院出發了。外婆用她可以活動的右手,緊緊握著一條精心挑選的白手絹。
外婆是坐著輪椅從面對天安門城樓的毛主席紀念堂南門進去的。媽媽和爸爸代她向北大廳毛主席坐像獻上一個心形花圈,左右緞帶上分別寫著:
永遠繼承您的革命遺志戰友賀子珍率女兒李敏、女婿孔令華敬獻
媽媽和爸爸一左一右陪伴著外婆,在外公漢白玉座像前合影。此時外婆和外公都坐著,目光望著前方的天安門。照片留下這個歷史性的瞬間:
自1937年延安鳳凰山合影後,賀子珍與毛澤東又坐到了一起。
隨後,外婆被緩緩推進瞻仰廳。升降機緩緩托起水晶棺,外公又出現在外婆眼前。
其實,不用親人和醫護人員提醒,我想外婆自己也下過決心:不能哭。
20年前,在突如其來出現的外公眼前,外婆雙淚長流,不能自已。那次,丈夫坐在自己對面,叫自己不要哭。而她甚至沒有看清他的面龐、眉眼,還有那著名的下頜上的痦子……這次,她決心好好看看他!不能哭,千萬不能哭。
這次,丈夫躺在自己面前。一層透明但冰冷的水晶,將外婆所在的人間與外公所在的真空隔絕開來。外婆覺得:外公只是睡著了。他不是神,他是人,他也需要睡覺。除了他以外,所有人都在罩子外面,包括他的妻子、女兒。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比外婆更熟悉外公的睡姿,也沒有誰對他的睡眠更有感情。從井岡山到鳳凰山,十年來一個個不眠之夜,他們共同度過。
她一天所忙碌的,為之付出半生的,無非就是讓失眠的丈夫睡個好覺。現在,他終於睡著了,而且睡得很沉。
淚水不聽外婆的,它又湧出來了。外婆緊咬著那塊白手絹,不讓自己哭出聲來。外婆聽組織的,整個參觀過程中,外婆無語。幾十年來,為了丈夫毛澤東,為了愛情,為了家庭,她流過多少次淚,只有自己知道。今天,70歲的外婆流下的,可能是人生最後的眼淚。現在,這滴淚正含在她的心中。
媽媽也哭了。她想起三年前,自己最後一次見到父親的那天。
當時的外公,已不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情。他發現女兒站在自己面前,想說卻又說不出來,左手便用食指和拇指做了一個圈,給李敏看。淚水模糊眼簾的李敏不解其意,但她知道,父親的時間不多了。
外公去世後,她把此事講給朋友聽,有人幫她分析:“圓圈是否代表你母親的名字桂圓呢?他放心不下她吧?”媽媽覺得很有道理。
然而,近年我從民間又聽到了這樣的說法:外公去世那天,正是中秋月圓之時。1976年是閏年,9月8日是農歷八月十五,9月9日是八月十六。“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兩天都可以說是中秋節。八月中秋,正是外婆的生日。桂子飄香,花好月圓,所以得名桂圓。
在人生的最後時刻,外公所想起的,是月亮,還是桂圓?也可能是盼望親人團圓!
“紅太陽”毛澤東,此時想起了向人間灑下柔美銀光的月亮,想起了給予他家庭溫暖和兒女親情的妻子。據說,在病危前夕,他還想起了故鄉韶山衝,想回到終生疼愛自己,自己終生摯愛的母親身邊,頤養天年。
然而,時間結束了。就在媽媽淚別外公後的幾個小時,1976年9月9日0時10分,他在月光照耀下離開人世。此時,中秋剛剛過去十分鐘。
外婆與外公的北京相會就要結束了,一共也還沒有十分鐘。輪椅緩緩前行……
被人扶下輪椅,外婆坐進車里。媽媽也在母親左邊座位坐下,母女不約而同望著窗外。此時,媽媽已是淚流滿面。外婆的眼眶也濕了,淚水卻落不下來。
她看見了,“台高里各十丈白玉柱”,遠遠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望紅台。
她一輩子都在守望的地方,千萬人一輩子都在守望的地方。 (資料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