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是中國長期的戰略方針,決不能認為它是可隨時改變的什麼“權宜之計”。 |
怎樣理解小平同志的“韜光養晦”思想
“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是中國現行並將長期堅持的對外戰略方針,它是對20年前鄧小平提出的“韜光養晦”等一系列重要戰略思想的一種概括、濃縮和發展。在這一問題上,目前不僅有各種不同的理解和爭論,而且還存在嚴重的誤解和曲解。
■“韜光養晦”是“權宜之計”,還是“長期戰略方針”?
這是媒體上有較大爭議的問題之一。有人認為,“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是鄧小平針對特定歷史環境提出來的“局部性策略方針”,不能作為長期指導中國外交政策的戰略思想。還有人認為,因為“韜光養晦容易引起誤解,最好不再使用了”。也有不少人認為,中國是正在崛起的一個大國,這一思想是“鄧小平在外交上給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至少還要管一百年”。怎麼看待這些觀點呢?
“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等一系列思想,是鄧小平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東歐劇變、社會主義陣營瓦解的“特殊時期”提出來的。當時中國面臨“怎麼辦”、“向何處去”等尖銳問題急需回答,鄧小平就此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對策。雖然有些是直接為應對當時的嚴峻形勢而提出的,譬如要“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等。但決不能將鄧小平以其豐富的鬥爭經驗,非凡高超的謀略藝術,而陸續提出的一系列光輝的戰略思想,說成是“局部性策略方針”,只是應對特殊形勢的“權宜之計”。事實完全不是這樣的,譬如鄧小平針對當時有人希望中國“扛旗”和“當頭”,而斬釘截鐵地說:“我們千萬不要當頭,這是一個根本國策。”他還一口氣講了三個“永遠”:“中國永遠站在第三世界一邊,中國永遠不稱霸,中國也永遠不當頭”。(《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63頁)既然是“國策”又是“永遠”,還能是什麼應急的權宜之計嗎?後來鄧小平又進一步提出了一些重要戰略思想,即著名的“四句話16個字”:“善於守拙、決不當頭、韜光養晦、有所作為”,這更是閃爍著長期戰略性光輝,具有長期戰略意義。現在人們常說的“韜光養晦、有所作為”八個字,實際上是鄧小平上述一系列重要戰略思想的核心,是經多次歸納概括高度濃縮後的提法,這對中國顯然具有長期戰略性指導意義。
此外,鄧小平當時所提出的各種對策,雖然以當時的國際環境為背景,但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著眼於中國“國內”的。他強調“埋頭實幹,做好一件事,我們自己的事”。又說:“我們是一個大國,只要我們的領導很穩定又很堅定,那麼誰也拿中國沒有辦法”,“誰也壓不垮我們”(《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第1289頁)。鄧小平的這些思想,實際是從“總體上”回答中國在那樣嚴峻形勢下應當怎麼辦的問題,怎麼能說這不是“全局性”的,而只是“局部性的策略”呢?因此我認為“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是中國長期的戰略方針,是關係中國前途命運的“大方針”,而決不能認為它是可隨時改變的什麼“權宜之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