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5日電/“俄羅斯間諜”風波過去數日。再過數日,“俄羅斯間諜”將走入美國法庭。
驚訝數日之後,這起間諜風波開始引發人們的思考。至近,想到剛剛“重啟”的美俄關係;至遠,讓人追溯到冷戰時期雙方互派鼹鼠的土腥味。
不過,一直都是美國人在說。俄羅斯媒體3日開始重墨設問,提出有關這起間諜風波的諸多疑點,認為從行動、到時機,從說辭,到目的,美國人有計劃地操控利用著11名“俄羅斯間諜”。
專業拙劣?
美國人此番在描述這批被拘捕的“俄羅斯間諜”時常用一個詞匯,“深度偽裝”。
新華網報道,俄羅斯新聞社評論文章則從這個詞入手,在技術層面,設下第一問,難道俄羅斯情報機構行事如此不專業,乃至可以讓“敵人”一舉發現深度偽裝、深深植入美國本土的“整個俄羅斯鼹鼠網絡”?
現已退休的蘇聯時期“克格勃”知名特工奧列格.卡盧金說,即便在雙方諜報活動最密集的蘇聯時期,蘇聯人也不會一下子在美國安插如此之多、如此易相互暴露的間諜。
情報人員深知,培養並安插一名深度偽裝、不易暴露的專業間諜需要花費許多年時間,更何況在如今這個通訊技術發達、監控網絡遍布的年代,間諜的隱身技術更具難度。
俄羅斯新聞社說,然而,在美國人公布的這次“俄羅斯間諜”事件中,竟有如此多“間諜”同時被發現,“那就說明,俄羅斯情報人員根本不知道該怎樣運作”。
“即便自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間諜的專業素質下降,但也難以相信,他們會拙劣到如此地步,”評論感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