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中山 |
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在他青年時代,曾經幻想過以改良的手段來挽救中國。1894年6月,他曾上書清廷直隸總督李鴻章,陳述“治國之大經,強國之大本”,但遭到李鴻章拒絕。上書的失敗,才使孫中山“知和平之法無可複施。然望治之心愈堅,要求之念愈切,積漸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強迫。”在這之後,至1911年武昌起義推翻清朝統治之前,孫中山領導了十次武裝起義。
一、乙未廣州之役(1895年10月),也稱廣州起義,主要指揮者孫中山
1894年11月,正值甲午中日戰爭期間,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了中國最早的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第二年2月,在香港成立了興中會總機關,並著手組織武裝起義。同月,孫中山、陸皓東、鄭士良、楊衢雲、陳少白等在香港開會,決定聯絡廣東各地會黨和防營,於當年重陽節在廣州起義;奪取廣州作為根據地,並從這裡北伐,以推翻清朝統治。起義的總指揮部就設在香港興中會總機關,對外稱“乾亨行”,以商業作為掩護。不久陸皓東等人又在廣州設立了起義的指揮機關,對外稱“農學會”。孫中山來往於廣州、香港及家鄉香山縣之間,聯絡會黨和防營,一切準備接近就緒,不幸起義前夕事洩,起義的領導者之一陸皓東被捕犧牲,孫中山等被迫走避日本。這次還未發動的起義,作為孫中山推翻清朝統治的“戰爭事業”的發端而載入史册。
二、庚子惠州之役(1900年10月),也稱惠州三洲田起義,主要指揮者鄭士良
1900年,孫中山乘義和團運動的時機,派鄭士良前往廣東惠州聯絡會黨發動起義,又派史堅如到廣州策動,他自已則從日本到香港,準備潛入內地領導起義。但香港殖民當局不准他登岸,只好又折回日本轉渡台灣,打算再從台灣潛入內地。1900年10月,鄭士良在惠州三洲田率三合會眾六百多人起義,分東西兩路進發,連勝清軍,占領了新安、大鵬至惠州、平海一帶沿海地區。起義軍迅速發展到二萬餘人。為了取得海外接濟,起義軍向福建、廈門方向運動。日本帝國主義支持清政府,破壞了孫中山的接濟計劃。義軍血戰半月,終因彈盡糧絕而被迫解散。鄭士良走避香港。
三、丁未黃岡之役(1907年5月),也稱潮州黃岡起義,主要指揮者陳湧波、餘既成
1905年8月,孫中山在日本東京聯合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成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同盟會成立後,以武裝起義推翻清朝統治的鬥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從1907年5月到1908年4月,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孫中山和黃興在兩廣和雲南,接連發動了六次起義。當時孫中山的戰略思想是:在華南沿海地區發動起義,容易得到海外餉械的接濟;先奪取兩廣為根據地然後揮師北上;長江南北革命黨人齊起響應,必能推翻清朝統治。1907年3月,應清政府要求,日本政府驅逐孫中山出境。孫中山乃於3月下旬經新加坡到達越南,建立了同盟會分會,在旅越華僑中募集起義經費,並在河內設立了粵、桂、滇武裝起義的總機關。之後,孫中山派許雪秋、餘既成到廣東潮州,派鄧子瑜到廣東惠州組織起義。5月22日,餘既成,陳湧波率會黨人士數百人,攻入潮州黃岡,以中華國民軍的名義張貼布告。由於清軍大舉進攻,起義軍堅持戰鬥數天,終因死傷過重而告失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