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點在近些年表現尤其明顯,一方面是招工難,說明勞動力極大豐富時代過去了,勞動力成本直線上升、其次則是環保要求嚴格、各種原材料價格上漲、電力、煤炭、石油等資源品價格飈升,加上人民幣2005年匯改以來升值超30%,這些都在侵蝕產業微薄的利潤。
實業的利潤日趨微薄,有兩個辦法,一個是產業升級,另外一個辦法是轉戰其他高利潤產業。
但是,必須承認,有些產業是很難升級的。比如說打火機產業,難道從塑料打火機升級到鋼鐵外殼打火機?再從鋼鐵打火機升級到24K金打火機?或者在外形上別出心裁,搞成手槍式打火機?必須看到,這類產品,無論它怎麼升級,它的產品屬性決定了它的市場容量和價格。
還有一些轉行的企業,這些企業在浙江一些大型企業集團的身上表現的比較突出,比如寧波的杉杉集團,他們以服裝起家,後來逐步轉向新能源和地產,又比如同樣是寧波的雅戈爾集團,也是服裝起家,形成品牌服裝、地產開發、金融投資三大產業。
這些大企業之所以能夠轉型成功,除了在整體實力上有優勢外,也得益於各地政府的支持,他們的服裝產業在後期利潤已經漸趨微薄,但是由於產值規模夠大,可以解決就業和稅收問題,因此,企業老板們願意維持這塊產業,以此為籌碼,和地方政府進行交易,換取土地等政策優惠,實現轉型。又比如雅戈爾,是幸運地在熊市時拿到了中信證券3億多股的股權,然後在2007年大牛市時拋售了其中1億多股,獲得近百億的資金,為其未來發展打下了基礎。
但是,絕大多數民企沒有這麼幸運,也沒有這個實力。產業升級無路可走,進入新領域又風險極大(如我們報道的寧波七鑫旗高利貸破產事件,做手電筒起家的老板劉鑫浩2008年耗費3億收購了一家台資企業,從事TFT—LCD業務,也沒起色)。唯一確定性的機會,就是房地產市場了。
從1998年到2008年,中國房地產市場保持著十年只漲不跌的神話,十年,足以打敗任何一個房地產空頭(謝國忠除外,因為他不需要考慮資本的利潤問題)。這驅使了多年產業沉澱的資本殺入了房地產市場。實力強的老板做開發商,實力小的做炒房團。溫州產業積累的財富,在這房地產十年大牛市中再度被放大。形成了自我強化效應。
溫州炒房團的名聲並不好聽,因為高企的房價讓中國年輕一代不堪重負,那些成為“房奴”的人們,以及即將成為“房奴”的人們,都痛恨此類資本。這也是為何這次溫州信貸危機發生後,幾乎絕大部分公眾都反對國家出手拯救溫州(詳見21世紀網民意調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