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崛起成就巨大,其中最大的潛在風險當屬西方以各種形式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軟約束”。 |
中評社香港10月23日電/國際先驅導報刊文指出,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版圖中的地位,正處于一個新時代。宏觀來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報告顯示,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今年全球經濟增長最大貢獻者。微觀而言,在全球十大市值公司中,中國企業佔據四席。中石油僅次于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位列第二。這樣的成就確實值得中國自豪和欣喜,但同時我們更要注意各種潛在風險。最大的外部風險,當屬西方以各種形式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軟約束”。
軟約束令人有苦難言
文章說,“軟約束”一詞和“硬約束”相對應。硬約束是指通過赤裸裸的經濟政策措施來限制中國經濟發展,如經濟制裁以及提高關稅等。軟約束則以暗中掣肘、分散中國經濟發展的注意力以及增加對中國對外經濟行為的壓力為表徵。
與硬約束相比,軟約束的慣常做法是以媒體為先導,尋找一些貌似合理的理由,並以一定的民意基礎為支撐,來制約中國經濟發展。在中國經濟越來越強大以及和世界聯係越來越緊密的情況下,西方實施硬約束的成本顯著提高,軟約束自然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首選。
對于軟約束,中國能感覺到卻不易化解,通常經過一定時間才能確定幕後黑手及其真正意圖,解決起來也需要花費大量資源,頗有“有苦說不出”的痛苦。軟約束的麻煩還在于,它直接影響到中國的外部經濟行為。如果僅僅唱衰中國經濟,中國尚可置之不理,只需用經濟發展的事實來駁斥即可。但問題在于,軟約束不斷發掘話題甚至制造話題,專門從中國經濟的國際影響入手,試圖影響甚至打斷中國和世界的正常經貿關係開展。
對中國而言,軟約束的直接後果有二。其一,打亂中國發展的正常步伐,讓中國忙于處理這些軟約束,從而分散精力無法專注于經濟發展。其二,讓中國顧忌國際形象,做起事來畏首畏尾,不敢追求屬于自身的合理利益。
當下的“中國制造”危機便屬于典型的軟約束。從今年5月份始,危機已近半年。在中國政府強力回擊下,目前雖有退潮之勢,但並未絕跡,而且一有機會仍有可能卷土重來。這種軟約束不僅給政府帶來國際壓力,在某種程度上也阻礙了產品出口。
已有民調顯示,約有四分之三的美國民眾,聖誕節期間不打算購買中國產玩具。而以往這段時間恰恰是中國玩具銷售最為紅火的時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