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躍升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顯隱憂“富二代”搶名牌只為“炫富” |
19世紀末,制度經濟學鼻祖維布侖在目睹了“先富階層”大肆構築豪宅、瘋狂追逐奢侈品、游手好閑、鄙視勞動等言行後,揮筆寫就《有閑階級論》一書,痛批“炫耀性消費”的動機和欲望如同原始野蠻人搶奪女人,他預言“有閑階級”將加重社會兩極分化,從而成為整個社會進步的絆腳石,他們瘋狂地追求消閑、享樂,將摧毀健康社會賴以生存的道德基礎,勞動不再是為人讚美的美德,而成為遭人唾棄的對象。
放眼今日之中國,在“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口號下,歷經30年改革開放,確實已今非昔比。黃金宴、人乳宴、天價奢侈品、砸汽車、扔鈔票的行為層出不窮,而法國人頭馬在中國的銷量更是超過在世界其他地區銷量的總和。
在日本,“China Money”成為媒體熱議的話題。在東京銀座狂購奢侈品的中國遊客隨處可見,他們有意無意地脫口而出的“太便宜了!”讓日本人瞠目結舌,但這換來的往往不是日本社會的尊重,而是發自內心的反感。日本人在上世紀80年代也曾犯過諸如此類的“暴發戶式的愚蠢”。對中國而言,日本在很多方面都堪稱是“過來人”。
如今,在日本,路上很少看到歐美豪華汽車、大排量越野車和多用途汽車(MPV),受寵的往往是小排量微型車及環保動力車。日本人已不將汽車等當作判斷人是否事業成功的標誌,汽車只是代步工具,首要考慮的是安全節能環保,豐田、三菱的大排量越野車則主要面向中國市場。
可以說,經歷了“失去的十年”,當年狂熱的“浮躁心理”已從日本社會基本褪去,理性消費的回歸恰是一個國家成熟的表現。在傳統思想上,日本深受中國影響。但在引進儒家思想時,日本過濾掉了“易姓革命”的主張,使得“天皇”有別於中國的“皇帝”,得以萬世一系。同樣地,在中國傳統思想中根深蒂固的“為富不仁”和“均貧富”的觀念,日本也只繼承和踐行了“均貧富”的部分,而剔除了“仇富心理”和“為富不仁”的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