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的街頭,古今東西融合,城市規劃得令人感到奢侈,卻不張揚。我是通過跑步來感受、觀察一座城市的人,感慨地想,“在我至今訪問過的地方當中,倫敦恐怕是最適合跑步的城市”。路上隨時都能碰到跑步者,過一個紅燈就與綠色公園相逢,不收費,誰都可以進去,入口處又很多,是開放式的。公園充滿著多樣性,白人、黑人、黃種人……什麼人都有,大家都不在乎你是誰,只要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大家自信,而不自卑地表現著自己。老先生、老太太牽著手散步,聊天,中年男女一起跑步,小動物們跑來跑去,向小森林爬上去。有幾只大狗玩兒著,我跑過去,它們不理我,我就開始往某處加速,全力奔跑,大狗就跟上來了。
以和為貴,天人合一。
我用起源於東方儒家的“和”字,來形容倫敦的城市文化。
跑完步,走兩步。
外面不少地方在裝修、修路,明顯是為了迎來奧運。隨即採訪幾名市民,詢問一下他們的心情:
“市民接受政府舉辦奧運會嗎?”
“你們不覺得城市節奏很慢嗎?”
“你們工作好像很輕松,沒有壓力嗎?”
“你們如何看待歐債危機?倫敦經濟受影響嗎?”
他們的回答完全符合我的預測。老百姓的幸福指數至少沒那麼低,對城市建設和生活質量的現狀基本持有“接受”的態度。
“辦奧運,好啊,但也沒什麼。”
“生活挺好的,自然就行。”
“歐債危機對部分金融業有影響,但百姓的生活沒怎麼變啊。”
“物價高,房價高,但也沒辦法,就這樣吧。”
倘若在中國遇到這種局面,我恐怕會用“犬儒”兩字來加以形容。但身在倫敦市內的我,卻做不到,無法去用“犬儒”,不知為什麼,想到“成熟”去了。
多樣化的倫敦,生活在那裡的人,不管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本地出身的還是移民過來的,都已經在接受現狀,而不去挑戰在有限卻寬松的公民社會里潛移默化形成的共識。政府辦不辦奧運頂多會影響公民們一時的情緒,而恐怕不可能左右其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