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趙承熙的宣言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扭曲了的靈魂,一個具有偏執狂和臆想症的狂人。 |
中評社香港4月22日電/美國僑報社論説,“你們有億萬次機會和方法避免今天發生的一切,但你們決定讓我喋血,你們把我逼到了絕境,給我唯一的選擇。”在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發生兇殺案後,錄有兇手趙承熙死亡宣言的數段錄影、幾張照片以及文字材料曝光。錄影中的趙承熙對著鏡頭,咬牙切齒地談到基督教和對富人的仇視。從他的宣言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扭曲了的靈魂,一個具有偏執狂和臆想症的狂人。
美國僑報社論指出, 趙承熙的所作所為,使無辜者喪命,使父母心碎,使族裔蒙羞,不值得任何的同情。然而,我們不能回避的是,是什麼促使趙承熙走上一條反社會的不歸路?是什麼使得一個原本默默無語的,害羞的亞裔學生變成了十惡不赦的殺人兇手?
美聯社19日的報導,披露了趙承熙的成長環境對他的影響。在高中,他很少講話,一開口便被嘲笑,他來自韓國,但不明這裏的學生對他喊“滾回中國去”。可以肯定,類似這樣的環境,對其心靈的傷害是十分嚴重的。根據媒體透露,早在2005年,弗州的一位法官就已宣佈其有精神病,對自己和別人可能造成威脅。布希20日也說,製造了這起槍擊案的年輕人“問題纏身”,他曾表現出很多“警報信號”。他說,美國社會在繼續努力,尋找處理患有心理疾病、可能對其本人和其他人造成危害的那些人的方法。
必須指出的是,趙承熙的成長環境是很多亞裔,尤其是新移民中或多或少共有的。來到美國這片充滿希望,但又陌生的土地上,亞裔在家庭,學校,社會中,要背負更沉重的十字架。在中學裏,亞裔的孩子往往會因膚色,口音被同齡人嘲笑。美國老師跟中國老師不一樣,不會去管孩子上課以外的行為。在大學裏,美國的教學制度無固定的同學,無固定的老師,亞裔多數只能和本族裔交朋友,容易萌生被主流社會孤立,冷漠的強烈感覺。
在家庭中,亞裔父母出於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經常給孩子施加莫大的壓力,要求小孩上名校,追逐工程師、醫生、或律師等名利雙收的職業。另外,很多第一代移民們每天疲於奔命,為生計奔波。他們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耐心教育下一代。一些家庭更因為兩代人有巨大的語言,文化,學識鴻溝而無法溝通。有的孩子整天在家裏玩電子遊戲,看暴力影片和卡通片。長此以往,暴力、偏執、對抗的性格和行為也就容易滋生。
其結果,是造成許多亞裔孩子心理不夠健康,罹患各種心理疾病。三藩市市聯合學區2001年進行學區內的初中學生調查,發現華裔、菲律賓裔、及來自太平洋島嶼的青少年,出現憂鬱症病徵的人數最多,與其人口比例不成正比。疾病控制中心網2000年的報告指出,美國15歲至24歲之間的少年死因,自殺排名第3位,但是在亞太裔青少年的死因中,卻排名第2位。另外,美國心理學會2003年一份報告指出,亞裔少女還是所有族裔中罹患憂鬱症率最高的族群,也是15歲至24歲間的少女中自殺率最高的族群。研究還發現,在上小學年紀就移民來美的亞洲移民,雖然比年紀更大的孩子學習英語更快,但也更容易染上酗酒和毒品的毛病。
更嚴重的是,由於傳統觀念的影響,華裔普遍不太重視心理健康,去看心理醫生的人極少。首先華人常把心理失衡當成修養或道德問題看待,而不是心理問題。另一方面,在華人的傳統文化和教育中,過於強調“忍”字,要求人們壓抑情緒和感覺,直到心理失常嚴重化。
所以,亞裔父母在關注自身的同時,更必須關注下一代的身心健康。要調整對孩子的期望值,在操勞之余多和孩子們談心,發現孩子有心理問題,及時尋求治療。不要諱疾忌醫,使得心理毛病不至於不可收拾。
同時,還需要政府和社區多方面的伸出關懷之手,加強對新移民的社會支援和服務工作,重視新移民的心理健康教育,鼓勵人們防範或早期治療心理疾病。例如,設立更多的心理輔導熱線電話,開辦更多的心理輔導講座等。
在兇殺案發生後,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中心草坪上樹立起的留言板上,一位名叫Zimmer的男士說:“曾經有個法國人在突發的洪災中失去愛妻和8個兒女,但他沒有放棄,而是畢其餘生在洪水區建橋。我們也應該在受淹或可能受淹的地方建橋。”今天,最應該搭建的橋是心靈之橋。對於亞裔來說,更要搭建多重的心靈之橋,溝通父母與孩子,溝通不同族裔,溝通社會,使得亞裔,尤其是亞裔下一代保持健康的身心。這就是趙承熙兇殺血案給我們的又一啟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