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美展開地緣政治角逐,深層次的利益矛盾發生衝突,關係惡化勢在必然,但還不至於發展到“冷戰”的地步。 |
中評社香港5月3日電/《瞭望》日前刊載分析文章認爲,俄美展開地緣政治角逐,深層次的利益矛盾發生衝突,關係惡化勢在必然,但還不至於發展到“冷戰”的地步。全文如下:
4月23日,美國國防部長蓋茨到訪俄羅斯,與俄方就美國在歐洲部署的導彈防禦系統舉行磋商。儘管美方表示願意在導彈防禦技術上與俄羅斯展開前所未有的合作,但俄仍然反對美國在東歐部署反導系統。
在美國國務院新出臺的2007至2012年外交政策《戰略計劃》報告中,遏制俄羅斯的“負面行為”被明確視為今後5年美國外交重點之一,美國將繼續推動在原蘇聯加盟共和國的“顏色革命”。這是俄總統普京在今年2月嚴辭抨擊美國的“單極構想”和“濫用武力”威脅了世界安全的講話後,美俄雙邊關係步入冷淡的重要標誌。
複雜多變的美俄關係
美俄關係的歷史複雜多變,大體經歷了由“蜜月”到平淡,再由平淡到“熱戀”,然後又變為冷淡的幾個時期的反覆。
上個世紀90年代初,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陷入空前的政治經濟危機,急需西方的支援與援助。俄宣稱已建立了“自由、民主制度”,已是西方的“天然盟友”,對外採取向西方“一邊倒”的政策。美國為鞏固冷戰的“勝利成果”,在政治上給予俄新政權大力支援,承諾給俄大量經濟援助,俄美關係進入了“蜜月”期。
但是,西方並沒有兌現經濟援助的許諾。此後,歐洲地緣政治形勢的變化促使俄羅斯調整外交政策,重視發展與歐盟、中國和印度等國家的關係。1994年到1998年美俄關係進入相對平淡期。雙方在政治和軍事上既有合作又有鬥爭,主要表現在冷戰後北約第一輪東擴問題上。
北約實施冷戰後第一輪東擴計劃,引起俄羅斯的不安和疑慮,言辭激烈反對北約東擴。美國及其盟國通過與俄建立和平夥伴關係,設立俄羅斯-北約常設理事會,對俄進行了安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