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日,王毅(右一)與到訪的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左二)在北京舉行會談。 |
中評社香港4月18日電/英國《金融時報》4月18日載文《烏克蘭危機考驗中國的全球政治雄心》,摘要如下:
在經濟改革和增長的頭三十年,中國在國際事務中遵循了鄧小平“韜光養晦”的建議,在擴張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過程中保持低調。而以習近平為首的現領導層並不奉行這樣的自我克制。在南中國海宣示主權和與日本的島嶼主權爭議,便是明顯的體現。
但北京方面仍然未能扮演起與其經濟影響力相稱的政治角色。受到國內問題、資源依賴和不願介入別國糾紛等因素影響,它在重大國際問題上很少發表意見,在全球政治經濟結構改革的提議方面也沉默寡言。
自從2012年11月接任中共中央總書記這一職務以來,習近平成為繼鄧小平之後中國最強勢的領導人。除擔任黨內職務外,習近平還是國家主席和中央軍委主席,並擔任了三個新設機構的主席。其中,國家安全委員會(National Security Commission)負責保障國內穩定。中國的內部安全支出超過了軍費。
但國安委還有另一項職責:梳理中國往往不太連貫的外交政策。傳統上,中國的外交政策在一系列政府部門和共產黨機構的職能範圍內,但這些機構相互重叠,令人捉摸不透,而且各有各的議程。過去,只要能夠獲得外國大宗商品,防止外界插手西藏、新疆事務和指摘本國人權記錄,中國就滿足了。但現領導層有更宏大的抱負。不過迄今為止,習近平似乎距離實現民族複興和得到世界大國認可的“中國夢”還相去甚遠。
烏克蘭事件早早對中國的外交政策新框架提出了考驗。雖然全球注意力仍然放在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Vladimir Putin)與烏克蘭政府和西方的較量上,但北京方面未來幾周的行動將顯現出習近平政府是否有准備、有能力應對烏克蘭局勢。這一形勢要麼會讓它難堪,要麼會打開機會,為它帶來經濟和外交政策上的利益。
中國政府的尷尬之處實在明顯。中國政府曾迎合維克托•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ich),尤其是當這位烏克蘭前總統去年年底赴華進行國事訪問時。中國的唯一一艘航空母艦最初是在烏克蘭建造。在亞努科維奇任職期間,中國向烏克蘭提供總價值60億美元的貸款,據說是為了換取小麥供應和農田。但這些協議似乎出了麻煩,中國資金換來的回報寥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