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人民日報:理性缺席,良心何處安放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6-19 13:35:26


來源:網絡資料圖
  中評社香港6月19日電/讓感情的歸感情、理性的歸理性,呵護專業理性,涵養社會理性,避免好心辦壞事,對於一個身處轉型期的國家來說,這一點尤為重要

  這幾天,兩個有關刑罰的話題,引發輿論熱議。一個是“拐賣兒童判死刑”的呼籲,一夜之間刷屏微信朋友圈;一個是目睹妻子遭人強暴,丈夫田某砍死施暴者被判無期。沸騰的輿論,觸發“法治中國”背景下一個啟人深思的問題:我們如何抒發情感,又怎樣訴諸理性?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兩個話題的發酵,擊中人心的柔軟處,激發了人們的同理心。看到被弄瞎眼在街頭乞討兒童的照片,有誰不會對拐賣兒童義憤填膺?倘若目睹自己的妻子被人強姦,又有多少人不會怒發衝冠?由此也可以理解,為何“判死刑”的倡議,引發了海量轉發;為何對田某的判決,出現了反對聲音。

  在這樣的語境下,你如果有不同意見,很可能意味著冒險。反對一律判處人販子死刑,可能被斥為冷血,“如果是你的孩子呢”?認為丈夫田某不該殺人,則可能被視為懦弱,“你還算是男人嗎”?輕者,可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質疑,或是“理中客”的嘲諷;重者,也可能是網絡上的語言暴力,以及現實中的人身攻擊。這樣的案例,近年來並不罕見。

  即便如此,我們還是看到了細致的討論。

  比如,對於拐賣兒童的定罪問題,有人表示,全部判死刑並不符合刑法常識,就拿最嚴厲的故意殺人罪來說,最高可以判死刑,最輕可以三年有期徒刑;還有人擔心,如果不分情節輕重一律“死刑伺候”,那些犯罪情節輕微的人很可能會不惜犯下更可怕的罪行,這樣反而對被拐賣的孩子不利。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