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倫敦時間10月2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出席了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白金漢宮舉行的盛大歡迎晚宴。 |
中評社香港10月26日電/中國國家元首10年來首次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習近平正在親手開啓中英關系的“黃金時代”。英女王以“超級國事訪問”的最高規格接待,獲得外交上的亮眼開局,在務實合作上,習近平帶去300億英鎊的大單更超過歷次中國領導人訪英。
美國《僑報》10月21日載文《中美英關系需要戰略創新》,文章說,一個月前,習近平任內首次對美國的國事訪問,重在“增信釋疑”,維護美中經濟與外交關系的穩定性、可預期性和建設性;相比中英關系果斷步入“黃金十年”,美中之間仍在管控分歧上存在困惑,仍在為如何建立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探尋路徑。
中國在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因此,不論是習訪美還是習訪英,都受到空前關注,不過,對待中國的崛起,昔日大國和強國應當務實還是務虛?固守城池還是順勢而為?美國疑慮、英國熱烈,種種差異,顯示西方世界兩個主要國家對待中國的思維一“舊”一“新”。
客觀地說,隨著冷戰後世界格局不可逆轉的多元化,美國、英國在外交戰略與經濟上都需要面對空前的巨變。英國二戰後一直維持相對穩定的國際格局:一是與美國的“特殊關系”,二是與歐洲的關系,三是維持英聯邦國家的關系,但近年這一格局受到衝擊,英美特殊關系之“鐵”不如從前,英國與歐盟其他國家的關系亦出現新的隔膜,在英聯邦的威望有所動搖,經濟低迷的困境下,面對一個與歐洲頻頻互動、投資大單不斷的中國,英國必須尋求對華關系的戰略創新,這種以務實為基調的創新思維,歷來是英國所擅長,更在率先加入亞投行及此次習近平訪英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
英國對華關系的創新思維,是英國自1945年以來首次打破既有外交格局,不是靈機一動,而是基於長期的分析與敏銳的預判。早在2009年,英國外交部就在對華政策報告中稱,中國的崛起將在未來10至20年對英國產生重大影響;首相卡梅倫在2013年訪華時即表示,英國願意成為中國在西方社會最有力的支持;2015年,卡梅倫與財政大臣哈蒙德分別表示,英國願意成為中國最開放的合作夥伴,願在西方國家對華合作方面發揮更強有力的帶動作用。即便經歷2012年中英關系不愉快的事件,卡梅倫內閣仍以更積極果決的姿態取信於北京。經濟上,中英一直沒有停止良好的互動,英國對中國始終抱持的開放姿態,這與美國對華的貿易與金融壁壘形成鮮明對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