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倫敦唐寧街首相府同英國首相卡梅倫舉行會談。會談結束後,習近平和卡梅倫共同會見記者。 |
中評社香港10月26日電/中國領導人對英國的訪問,為統一(英國)各方觀點提供了契機。《旁觀者》周刊編輯尼爾森指責卡梅倫和(英財政大臣)奧斯本進行“外交史上最長的叩頭”。工黨下院議員保羅•弗林更進一步,將英國比作“搖尾乞憐的小狗,正在舔打它的手”。
英國《泰晤士報》10月24日載文《卡梅倫討好中國人是對的》,文章說,1971年和1972年,當基辛格和尼克鬆展開歷史性訪華之旅時,類似的胡話亦甚囂塵上。如今看來,所有這些言論莫不愚蠢至極。鮮有人能否認對華開放是基辛格履歷中最重要的戰略妙舉。他和尼克鬆利用中蘇嫌隙將冷戰從意識形態決戰變為多方參與的國家利益博弈。
這并不是說“習近平在倫敦”的歷史意義等同於“尼克鬆在中國”。關鍵在於英國政府正在巧妙執行重大戰略舉措:在地緣政治和經濟上重新定位英國的外交政策。當外交大臣哈蒙德表示希望英國成為“對中國投資最開放的歐洲經濟體”時,他承認一場真正的競爭正在進行之中。
真正的經濟事務是中國或將流向境外的巨額資金。英格蘭銀行預測,隨著逐漸放開資本賬戶,到2025年時,中國的國際投資總額將達到全球GDP的30%,如今僅為5%左右。鑒於倫敦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性,奧斯本若不為此做好准備,那將是嚴重玩忽職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