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26日電(記者 范穎薇編譯報道)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正持續下跌。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人民幣成功“入籃”,人民幣作為一個日益國際化的貨幣更受國際金融界關注。日本網絡雜誌《外交官》刊文指出,人民幣作為一個日益國際化的貨幣,正駛向未知的水域。
全文編譯如下:
在2015年下半年,人民幣見證了一個有趣的時代。2015年夏末,在中國股票市場多個月的動蕩後,中國人民銀行(央行)對人民幣匯率進行干預,調整人民幣浮動匯率以保持匯率符合市場力量。實際上,這意味著人民幣貶值百分之四,以至有人指責中國為了讓其出口商從中獲益,發起了新的貿易戰爭。較低的人民幣匯率的確有利中國的出口,但也讓中國整體經濟形勢變得更為複雜。
除了中國央行八月份的舉動,11月30日,人民幣迎來了一個重大好消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把人民幣納入了特別提款權(SDR)的貨幣籃子內。人民幣被納入SDR貨幣籃子,表面上意味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可人民幣是具有“廣泛使用”和“可自由使用”的特點。考慮到中國作為一個貿易大國,在全球貿易中占有龐大的份額,“廣泛使用”這一項是無可置疑的。然而,中國要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證明“可自由使用”卻並非易事。
綜合來看,央行越來越多的干預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把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都讓人民幣兌美元貶值。幾個星期以來,特別是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決定後,人民幣兌美元下跌了近1.5%。中國人民銀行遏制匯率貶值的能力是有限的。人民幣貶值有助於中國的出口,但同時也反映了中國經濟的疲軟。中國的富豪們預期中國經濟將繼續陷入掙扎,利用人民幣的“可自由使用”繼續把資金移到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