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漲價,公眾早已不陌生,不過乳製品的漲價依舊令人如鯁在喉。一方面,沒有預兆的抱團漲價總是令人不爽;另一方面,乳企似乎更應該用降價而不是漲價來獲取市場的認同。
正因為如此,驟然而來的乳企漲價不能不令公眾疑竇重重。抱團漲價是不是一種價格聯盟?另一方面,更值得追問的是,於外界市場環境並不那麼樂觀的前提下,乳企為何依舊抱團漲價?它們漲價的底氣由何而來?
說到漲價,乳企總是習慣性歸咎於“成本上升”,這一次當然也不例外。不過乳業專家王丁棉就表示,近期以來,原料其實是在降價——在雲山霧罩般的“成本上升論”後,乳企還漲價,很顯然,乳企作為逐利的“經濟人”,漲價其實是在經過比較後的“最優選擇”。
就在前幾天,蒙牛剛剛被爆出黃曲黴毒素超標風波,這勢必給其銷售帶來影響。而節前奶製品市場需求量是相對固定的,進口奶製品因為費用較高不具有多大的可替代性。如此,三元、伊利漲價雖然近似“趁火打劫”,卻穩賺不賠,自然也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值得思量的是蒙牛也參與到漲價的陣營中來。似乎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奶製品未造成“實質性的危害”。由此看來,逆勢漲價也是另一種“自證清白”:你看,我們對自己的產品是有底氣的。我們沒有問題產品,所以我們敢於漲價。
事實上,在一個通通看漲的年代裡,公眾並不反對漲價,一到兩元的漲價幅度也是可以接受的。但公眾不能接受:在產品質量的改善與產品安全性的提高上,仍無“看得見的動作”,而一旦出現稍許漲價的機會,就窮追不舍,將其利用到最大。(時間:12月30日 來源:西安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