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馬凱向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作了《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的說明》。第七輪政府機構改革,簡政與放權並進的改革思路鮮明凸現。
此前六輪改革,解決了政府組織的模型問題,建立了與經濟和社會發展較為匹配的架構體系。但是,行政效能較低和制約監督體系不到位的問題,依然較為突出。該管的事管不了,想管的事管不好,不作為、亂作為、人浮於事、貪污腐化等現象不同程度存在。這些問題,既對社會和經濟發展形成制約,也損害了政府公信力。
解決這些問題,政府機構改革的步伐不能停止。簡政,是解決職能要麼越位要麼缺位,避免職責交叉、權責脫節、爭權諉責的重要一步。此次部委調整和職能歸並,主動“向自身權力開刀”,體現了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的決心和力度。
政府機構改革,更複雜、更關鍵的環節是放權。向地方放權,向市場放權,向社會放權,是本輪改革已經確立的方向,也是攻堅所在。
向地方放權,不僅意味著地方主動權的增強,也意味著地方行政責任主體角色的強化。過去,時常出現“一放就亂、一亂就收”的情況,在一些領域,地方與中央政策打“擦邊球”的現象時有發生。下放投資審批、生產經營活動審批事項,減少合併中央對地方專項轉移支付項目,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對於地方根據不同情況發揮就近管理優勢、改善財政結構、減少“跑部前進”有積極作用。同時,權限的增大也意味責任的增強。地方能否優化單一發展模式,避免因發展導致債務風險上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監督機制能否建立起來並有效運轉是前提。
向市場放權,需要實現真正的“鬆綁”。這次改革提出減少投資項目審批,減少生產經營活動審批,減少資質資格許可,改進評定體系,減少行政事業性收費,改革工商登記制度,對激發市場活力意義重大。讓政策達到預期效果,離不開兩個前提:其一,市場是能夠實現充分競爭的市場而不是偽市場;其二,徹底丟棄鬆綁的“繩子”,而不是以其他名目繼續存在。沒有法治體系的健全、市場支配資源的基礎地位,就仍然可能無法動搖行政支配的慣性,特別是在支柱性領域。
向社會放權,需要解決社會組織既培育發展不足,又規範管理不夠的矛盾。作為這次改革的一個亮點,逐步推進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鈎,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不再需要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這對社會微觀管理層面實現由政府管理到政府與公民共管,具有歷史性意義。社會組織的發育可以自行完成,而規範管理如何推進?有多大容錯空間?還有待實踐提供答案。
可以說,放權是更深刻的“向自身權力開刀”。沒有對行政權力概念和範圍的重新詮釋,沒有對推進節奏的把握和及時評估,就難有政府、市場、社會之間關係的優化平衡。從這個角度說,政府機構改革只是新起點,政府職能轉變,還未到終點。(時間:3月11日 來源:京華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