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運營商齊發難 微信難逃收費厄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4-08 11:43:17  


  從3月中旬開始,微信官微就陸續就收費傳言進行了斷斷續續的辟謠。4月6日,更是看似忍無可忍地發出了“借著清明時節,向謠言製造者三鞠躬”的毒舌辟謠帖。

  但據媒體3月31日報道,工信部正在協調三大電信運營商與騰訊談判,並將考慮運營商對微信額外收費的合理要求。同時,網友發現聯通將微信與其他數據類型的流量單獨區別,不少人將這一動作解讀為運營商對微信收費的前兆。

這個猜測靠譜嗎?

  4月1日,來自圈內的一個傳言是,未來,微信肯定會收費,具體的收費標準是每個用戶10元錢。儘管不少業內人士直言,“短期看,這更像是愚人節的一個笑話”,但財新網3月31日也報道,“工信部已介入到運營商與OTT企業關於收費問題的爭議中。按工信部的要求,目前運營商正在制訂相應的方案並準備提交工信部。”

  那麼,微信會不會收費?又該不該收費?倘若收費,是向用戶還是騰訊收費?

  睿信致成管理咨詢合夥人王丹青說,就個人意見而言,近期微信不可能收費。對於免費餐吃慣了的消費者而言是不願意微信收費的,一旦收費可能會流失部分消費者。所以如果要收費,騰訊與運營商需要進行溝通,或者可以以包月等形式供消費者選擇和使用。同時,收費標準也需要從一個維護消費者的角度出發。

  但“就移動互聯網本身而言,微信是很難直接向用戶收費的。微信作為一個APP應用不與運營商產生直接聯繫。”德國電信咨詢公司中國區高級顧問譚炎明說。

  無論從技術手段,還是從目前運營商內部討論來看,所謂收費無外乎3種方案:一是向用戶收費;二是向OTT企業收費;三是採用分成的模式建立利益共同體。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向用戶收費其實是個“偽命題”,因為用戶已經為此支付了流量費,何來再繳費。而向OTT企業收費,估計是運營商最願意的方式。這樣既不得罪用戶,又多了收益。可能的情形是,針對不同的OTT業務,採取優先放行、保證到達率等差異化服務來收費。比如,騰訊向運營商付費之後,微信就可以比其他APP享受更穩定的網絡。

  資深IT行業評論人李樺表示,由於很多微信用戶選擇在Wi-Fi網絡上使用微信,而不少OTT產品也支持在PC端甚至網頁使用,要計算信令、流量占用,需要建立一套全面科學的收費制度。李樺認為,即使工信部同意對微信收費,也很有可能只針對騰訊收取,廣大用戶仍將免費使用。

微信動了誰的奶酪

  蒸蒸日上的微信近期被“收費傳聞”纏身,微信究竟動了誰的奶酪?

  據了解,微信免費的存在確實影響了不少用戶的消費習慣。“我以前使用的手機資費套餐為每月88元,包含400分鐘國內主叫通話時長。使用微信後,換成了29元的資費套餐。”市民王小姐說,雖然29元的套餐僅包含190分鐘通話時長,但由於經常和朋友用微信通話,190分鐘已綽綽有餘。加上一個30元的流量包套餐,月通信資費僅59元,比之前的88元月消費節省了三成。

  北京郵電大學信息產業政策與發展研究所所長闞凱力說,從本質上說,微信屬於一種推送性的業務,但很多客戶端軟件都擁有類似的推送性業務,那為什麼電信運營商卻專門拿微信來說事?關鍵在於微信衝擊了電信運營商的傳統話音和短信業務。話音和短信業務與數據流量價格的差別非常大,可達幾十倍甚至幾百倍。比如短信,一條短信最多70個漢字,也就是140個字節,這差不多折合到1000多個比特,收1毛錢,那麼數據流量收多少錢?即使最貴的,也不會超過1兆1元錢,而如果短信達到1兆的數據量的話收費就達100元。所以,從數據便可以看出兩者之間的差別有多大——至少差100倍。現在中國的電信運營商是壟斷暴利性行業,中國移動去年的稅後淨利超過20%,這在全世界也是聞所未聞。據我所知,世界上能做到淨利10%的運營商屈指可數,一般是3%至5%的淨利。中國移動拿著這麼高的暴利要打壓微信,就是因為微信衝擊了它的話音、短信業務,衝擊了它的暴利。

  IT律師劉春泉認為,這場所謂的微信收費爭議,表面看起來是技術與商業模式的爭議問題,實質是壟斷與充分自由競爭的爭議問題。

  對於運營商而言,OTT市場是完全開放的。實際上,三大運營商也都推出了自有品牌的OTT應用,如飛信、翼信和沃友。近期,三大運營商還透露出強化其OTT業務的行動,中國移動在整合飛信和飛聊,中國電信對翼信改進後實現了手機和固話之間的語聊。

  但從運營商之前開發的多款應用來看,都沒能發揮用戶規模和管道優勢,最終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產品。換言之,運營商是可做卻沒做好OTT業務。反之,對於互聯網企業而言,運營商市場卻是封閉的,甚至連虛擬運營商也不敢涉足。

微信如何破解收費困境?

  “要解決這一衝突需要騰訊與運營商進一步地溝通、協調與博弈。事實上,騰訊與運營商的矛盾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在網絡尚未高速發展的時候,運營商就曾發現很大一部分流量被QQ的移動終端所影響,但在雙方對此進行了很好的溝通之後,這一衝突得以圓滿解決。雙方關係的核心在於:騰訊與運營商相協同。這是由於微信是依托於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三方的平台上的,作為運營商是不願也不會賠錢賺吆喝的。在我看來,有兩種解決方案:切割其他業務的利潤以彌補運營商的損失,或者對差異化需求進行收費而對於簡單使用不進行收費。”王丹青說。 
  譚炎明說,微信現在是一種寄生蟲式的生存方式,它在加快速度成長的過程中會傷害到運營商,反噬運營商的傳統短信、語音業務。所以這種不正常的寄生關係是不能長久持續的。如果雙方關係要繼續延續,實現OTT業務與運營商共贏有兩種模式可以選擇:其一,騰訊開發新模式,向企業收費。其二,騰訊對運營商的損失給予有效、合理的彌補。微信的存在已經對運營商的傳統業務產生顛覆性的衝擊,所以如果二者要共存共生,騰訊需要適當妥協,給予運營商安慰性補償。否則,從運營商的角度而言,為了有效阻止收入快速下滑,可能會剪除“罪魁禍首”。

  易觀國際分析師董旭建議,對微信而言,一方面需要去擴充社交本身,另一方面就需要在平台搭建上做一些事情。微信本身是一個溝通平台,因此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首先應滿足溝通本身,在考慮如何穩定現有的3億用戶的同時,還要考慮如何吸引新用戶。另一方面,微信也有搭載遊戲、電子商務等的能力,因此需要平衡好個人用戶和企業用戶、廣告主和個人層面的關係。從微信與運營商的關係來說,兩者合作是未來可能的趨勢。因為騰訊發展起來,對於移動互聯網本身是一個正面發展促進的作用,而運營商本身肩負移動互聯網生態環境健康發展建設的責任。從這個層面來講,騰訊良好的發展對於運營商來說是一件好事。

  此外,監管部門需要站在整個生態體系的角度來看待和處理這個問題,因為它肩負的是平衡市場、監管市場的責任。

消費者利益被忽視了

  對於微信收費之爭,許多業界專家和知名人士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李開複對此次微信收費之爭發表微博稱,“在微信沒出現之前,騰訊與運營商,大體一直都算比較愉快,因為雙方都從中掙到了錢。但微信的出現,不但‘占用了稀缺的網絡信令資源’,而且動了運營商的奶酪。付費話音業務和短信業務雙雙受到衝擊。”

  不過,李開複認為在這場利益紛爭之中,到目前為止,似乎沒有人真正關注過消費者的利益。他們既是三大運營商的用戶,同時又已經愛上了用微信和實名好友聊天交流,在這場戰爭中,卻注定成為“待宰的肥羊”。

  財經作家崔林也在其微博中表示:“關於微信收費,第一,微信已收流量費,再收費屬於重複收費,沒有任何法律依據支撐。第二,微信收費無疑對創新產品進行毀滅性打擊,在當前移動應用層出不窮的形勢下,幾天時間,微信的客戶便會呈斷崖式下降。第三,在互聯網免費為主流趨勢的前提下,微信收費是逆勢而行。”

  也有專家認為,應多鼓勵創新,運營商和OTT公司還未到談收費的時候。(時間:4月8日 來源:中國產經新聞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